
(1).前年。《南史·後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後》:“ 泰始 四年夏,詔有司曰:‘ 崇憲 昭太後 脩寧陵 地, 大明 之世,久所考蔔。前歲遭諸蕃之難,禮從權宜,未暇營改,而塋隧之所,山原卑陋,可式遵舊典,以禮改創。’”按, 路太後 卒于 泰始 二年。
(2).去年。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前歲之春, 愈 以罪犯,黜守 潮州 。”按, 韓愈 于 元和 十四年貶 潮州 ,十五年作此文。
(3).前幾年。 唐 白居易 《花前歎》詩:“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
“前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前年
指過去的某一年,通常相對于“今年”而言的前兩年。例如《南史·後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後》中“前歲遭諸蕃之難”即指前年()。
去年
在部分文獻中,“前歲”也指去年(即過去的一年)。如唐代韓愈《祭湘君夫人文》提到“前歲之春,愈以罪犯,黜守潮州”,這裡的“前歲”即指去年()。
前幾年
泛指過去的若幹年,時間範圍較模糊。例如現代用法“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引自白居易詩),可理解為“前幾年”()。
“前歲”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既可指明确的前年、去年,也可泛指數年前的時光。其用法偏向文雅,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史》《全唐詩》等文獻(綜合)。
前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兩個時間點之間的年份或時間差。既可以表示兩個年份之間的一年,也可以表示兩個時間點之間的一段時間。
前歲的部首是辶,總共包含7筆。根據拆分,可以分為“辶”和“千”兩個部分。
前歲源自于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最早的形态為 「歲」,在經過簡化後變為了現代的「歲」。在繁體字中,前歲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歲」這個字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即「嵗」。這種寫法在現代并不常見,而且兩者的意義完全一樣。
以下是一些使用前歲的例句:
1. 他的生日比我大一歲。
2. 我們年底相見的時候已經是前歲的事情了。
前歲的一些組詞包括:前歲揮别、前歲流年、前歲芳華等。
與前歲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上一年、過去的一年。反義詞則可以是:後年、來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