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迷悮 ”。1.迷惑謬誤。《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既不欲勞動幹戈,遠涉大川,費役如彼,又悼邊陲遺餘黎民,迷誤如此。” 唐 駱賓王 《和道士閨情詩啟》:“類西 秦 之鏡,照徹心靈;同南指之車,導引迷悮。” 宋 王禹偁 《謝賜禦制逍遙詠秘藏诠表》:“足可以指迷悮於羣生,扇穆清於四海。” ********* 《行易知難·知行總論》:“欲使後知後覺者,了然於向來之迷誤,而翻然改圖。”
(2).使迷惑;贻誤。 漢 焦贛 《易林·損之謙》:“闇昧冥語,轉相迷誤。”《資治通鑒·晉惠帝永甯元年》:“逆臣 孫秀 ,迷誤 趙王 ,當共誅讨。” 明 袁宗道 《論文下》:“其持論大謬,迷誤後學,有不容不辨者。”
“迷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wù,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迷誤指迷失方向或誤入歧途,常用于描述人在思想、行為或選擇上因判斷失誤而偏離正軌的狀态。例如:在人生重要抉擇中若缺乏理性,容易陷入迷誤。
迷惑謬誤
表示因認知偏差或外界幹擾導緻的錯誤認知,如《三國志》中提及“迷誤如此”(指邊民因戰亂陷入迷茫與錯誤)。
使迷惑;贻誤
具有主動含義,指誤導他人或導緻他人犯錯。例如《資治通鑒》中“迷誤趙王”即指用錯誤言論迷惑趙王。
古籍: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提到“迷誤如此”,指百姓因戰亂陷入困境。
《易林》中“闇昧冥語,轉相迷誤”描述謠言導緻的群體性迷惑。
現代用例:
“總會發生情願與不情願、清醒與迷誤的事。”(泰戈爾詩句引用)。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資治通鑒》等文獻來源。
《迷誤》指的是誤入某種錯誤的境地或産生錯誤的觀念或判斷。當一個人或團體對某種情況産生了錯誤的認知或判斷,并因此而行動,從而帶來負面後果時,就可以稱為“迷誤”。
《迷誤》的部首是辶,直系部首是辶,旁系部首是辶;筆畫數是9。
《迷誤》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它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相當廣泛。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迷誤」。
古代漢字的用法和寫法都與現代有所不同,《迷誤》在古時候的寫法相對簡單,通常隻需兩個字分别寫出「迷」和「誤」。
1. 他在選購商品時,因為對市場行情缺乏了解,從而導緻投資的迷誤。
2.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避免迷誤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迷霧、迷惑、錯迷、迷亂、誤入
迷途、迷離、誤解、錯誤、謬誤
明晰、準确、清晰、正确、疑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