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誤的意思、迷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誤的解釋

亦作“ 迷悮 ”。1.迷惑謬誤。《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既不欲勞動幹戈,遠涉大川,費役如彼,又悼邊陲遺餘黎民,迷誤如此。” 唐 駱賓王 《和道士閨情詩啟》:“類西 秦 之鏡,照徹心靈;同南指之車,導引迷悮。” 宋 王禹偁 《謝賜禦制逍遙詠秘藏诠表》:“足可以指迷悮於羣生,扇穆清於四海。” ********* 《行易知難·知行總論》:“欲使後知後覺者,了然於向來之迷誤,而翻然改圖。”

(2).使迷惑;贻誤。 漢 焦贛 《易林·損之謙》:“闇昧冥語,轉相迷誤。”《資治通鑒·晉惠帝永甯元年》:“逆臣 孫秀 ,迷誤 趙王 ,當共誅讨。” 明 袁宗道 《論文下》:“其持論大謬,迷誤後學,有不容不辨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迷誤”的漢語詞典釋義

“迷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迷”和“誤”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因迷惑、糊塗或認識不清而導緻錯誤。

  1. 字源與基本含義:

    • 迷 (mí): 本義指分辨不清道路,引申為失去判斷力、分辨不清是非或方向,陷入困惑或沉醉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惑也。”
    • 誤 (wù): 本義指謬誤、差錯,引申為耽誤、妨害、使受損害。《說文解字》釋為:“謬也。”
    • 組合義: “迷”是原因,“誤”是結果。合起來,“迷誤”指因迷惑不清而導緻的錯誤認識、錯誤判斷或錯誤行為。它強調錯誤源于認知上的迷失或混亂。
  2.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迷誤”的釋義為:

    【迷誤】míwù [動] 由于分辨不清而犯錯誤;使分辨不清而犯錯誤:~後人 | 被假象所~。 這個釋義清晰地指出了“迷誤”的兩個核心方面:

    • 作為動詞: 指主體自身因迷惑而犯錯(如:他一時迷誤,做出了錯誤決定)。
    • 作為動詞(使動用法): 指迷惑他人,使其犯錯(如:錯誤的理論迷誤了很多人)。
  3. 詞義内涵與特點:

    • 認知性錯誤: “迷誤”強調的錯誤根源在于認知層面,如思想混亂、認識不清、被假象蒙蔽、受錯誤思想影響等,而非技術性失誤或故意為之。
    • 過程性: 它隱含了一個從“迷惑”到“犯錯”的過程。
    • 後果性: 這種認知錯誤往往會導緻行為上的偏差、決策的失誤或人生的彎路。
    • 可避免性(常含警示意味): 使用該詞時,常帶有提醒人們要明辨是非、避免被迷惑而犯錯的意味。
  4. 古籍用例佐證: 該詞在古漢語中已有使用,強調因迷惑而導緻的過失或歧途。例如: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此其所以迷誤也。”(《荀子·解蔽》) - 意指人們常因局限于片面的認識(蔽于一曲)而迷失于大道(大理),這就是他們迷惑犯錯的原因。

“迷誤”一詞,從漢語詞典的角度看,其核心含義是因思想、認識上的迷惑不清而導緻的錯誤或過失。它既可用作不及物動詞(主體自身犯錯),也可用作及物動詞(使他人犯錯),其内涵突出錯誤的認知根源和由此産生的負面後果。該詞在古今漢語中均用于警示人們要明辨是非,避免被迷惑而步入歧途。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迷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wù,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迷誤指迷失方向或誤入歧途,常用于描述人在思想、行為或選擇上因判斷失誤而偏離正軌的狀态。例如:在人生重要抉擇中若缺乏理性,容易陷入迷誤。


二、詳細解釋

  1. 迷惑謬誤
    表示因認知偏差或外界幹擾導緻的錯誤認知,如《三國志》中提及“迷誤如此”(指邊民因戰亂陷入迷茫與錯誤)。

  2. 使迷惑;贻誤
    具有主動含義,指誤導他人或導緻他人犯錯。例如《資治通鑒》中“迷誤趙王”即指用錯誤言論迷惑趙王。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出處與例句


五、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資治通鑒》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貝樹比重博浪椎伯姒長兵臣伏赤彘疇年麤缞斬打躬作揖蛋戶定傾扶危釘铨斐錦風木風世俯視後生會通蹇躄謇犯鞯勒交怨階礎潔火潔凈靜字進氣酒容饑疫冀州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樂饑良已療效臨安青昧履媚趣靡蓱末第拗句格弄神弄鬼配嫁啓導青旆任氣三權衫褃識想首尾兩端四個現代化田收團組織晚節不保完人違署我思武貔謝公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