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樂饑 ”。療饑;充饑。樂,通“ 療 ”。《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栖遲。 泌 之洋洋,可以樂飢。” 高亨 注:“樂,借為療。《列女傳·賢明》引作療。” 宋 蘇轼 《十二琴銘·玉磬》:“其清越以長者,玉也;聽萬物之秋者,磬也。寶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樂飢,不以告糴。” 清 顔光敏 《顔氏家藏尺牍·孫侍讀一緻》:“縱放意於山水,山水果可樂饑,即肆力於詩文。”一說“樂”音lè,“樂飢”謂樂道而忘饑。參閱《詩·陳風·衡門》 毛 傳。
見“ 樂飢 ”。
“樂饑”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詞彙,其釋義主要有以下兩個角度,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樂”通“療”,指充饑、療饑
這一解釋源自《詩經·陳風·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高亨注明确指出“樂”為“療”的假借字,意為以水療饑。北宋蘇轼在《十二琴銘·玉磬》中亦沿用此意,強調“以是樂饑,不以告籴”(用清雅之樂充饑,而非乞糧)。
“樂”讀lè,引申為“樂道忘饑”
部分學者(如毛傳)認為“樂饑”應理解為因安貧樂道而忘卻饑餓,即精神滿足超越物質需求。例如清代顔光敏的《顔氏家藏尺牍》中“縱放意于山水……即肆力于詩文”即體現此意。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選擇釋義方向,若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詩經》毛傳注疏與高亨《詩經今注》。
樂饑(lè j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樂可以指快樂、愉悅的意思;饑則表示餓、饑餓的狀态。
樂的部首是歡,共有7個筆畫;饑的部首是食,共有8個筆畫。
《樂饑》這個詞來源于《孟子》一書中的名言:“樂之則饑,饑之則樂。”意思是隻有在感受到饑餓時,才能真正體驗到食物的樂趣;同樣地,隻有經曆過困苦,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與快樂。
繁體字中,樂饑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樂飢」。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樂饑的一種寫法是「樂飢」,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1. 在經曆了一天的饑餓後,他終于能夠體會到一頓美食的樂饑。
2. 饑寒交迫的人們渴望樂饑的日子,希望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樂饑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更多的詞組,如樂觀、樂天、饑荒、饑餓等。
樂饑的近義詞包括饑寒交迫、饑不擇食、饑腸辘辘等。
樂饑的反義詞可以是飽食、滿足、享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