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喪服的一種。《左傳·襄公十七年》:“ 齊 晏桓子 卒, 晏嬰 麤縗斬,苴絰、帶、杖。” 杜預 注:“斬不緝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楊伯峻 注:“麤縗斬,即粗布之斬衰。縗同衰。古代喪服,子為父斬衰三年。”
“麤缞斬”是一個古代喪服相關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麤缞斬”指古代喪服的一種,屬于“斬衰(cuī)”類服飾,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等級。
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七年》,記載齊國晏桓子去世後,其子晏嬰“麤缞斬,苴絰、帶、杖”,即穿着粗麻斬衰服,并佩戴喪帶、喪杖。杜預注《左傳》時解釋:“斬不緝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說明其形制特點。
服制等級與用途
斬衰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級,需服喪三年,主要用于子為父、臣為君等場合。其粗陋的形制體現了對逝者的極度哀痛。
讀音與異體字
該詞是古代禮制中喪服形制的專稱,反映了傳統喪葬文化的等級制度與倫理觀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喪服》或《禮記》相關篇章。
麤缞斬(cu cai zhan)是一個比較冷僻的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它指的是用硬物或利器猛烈地剁、戳或砍擊,造成嚴重傷害甚至緻命。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為【鬼】【糸】【斬】,總共有15個筆畫。
這個詞彙來源于古時候的文學作品或曆史記載,例如小說、戰争紀實等。它一般作為描寫暴力、戰鬥或傷害的動作的一種形容詞使用。現代漢字中并沒有“麤缞斬”這個詞彙,它隻有在古代文獻或古籍中出現。
在繁體字中,麤缞斬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麤缞斬這個詞彙上不會有太大變化。古書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異,但基本上還是以現代字形為基準。
以下是一些麤缞斬的例句:
1. 他用力一麤缞斬,将敵人的頭顱刀削下來。
2. 在混亂的戰場上,麤缞斬的聲音不絕于耳。
麤缞斬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與一些動詞組成組詞:
1. 麤缞斬殺:用麤缞斬的方式殺死。
2. 麤缞斬傷:用麤缞斬的力量造成嚴重傷害。
近義詞包括:猛烈砍擊、重擊、毒打。
反義詞可能是溫和撩撥、冷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