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缞斬的意思、麤缞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缞斬的解釋

古代喪服的一種。《左傳·襄公十七年》:“ 齊 晏桓子 卒, 晏嬰 麤縗斬,苴絰、帶、杖。” 杜預 注:“斬不緝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 楊伯峻 注:“麤縗斬,即粗布之斬衰。縗同衰。古代喪服,子為父斬衰三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缞斬是古代喪服制度中最重的喪服等級,專用于子女為父親、妻子為丈夫等至親服喪的情形。其名稱由“麤”“缞”“斬”三部分構成,分别對應喪服的材質、形制與剪裁方式,以下分述:

一、單字釋義

  1. 麤(cū)

    指喪服材質極其粗劣。《說文解字》釋“麤”為“行超遠也”,引申為粗疏不精。喪服用未經加工的粗惡生麻制成,刻意追求粗粝質感,象征哀痛無心修飾。來源:《說文解字·麤部》。

  2. 缞(cuī)

    特指喪服上衣。《儀禮·喪服》鄭玄注:“缞,衰也,喪服上衣。”其形制為前胸綴一塊長六寸、寬四寸的麻布,稱為“衰”,用以提醒服喪者哀恸于心。來源:《儀禮注疏》。

  3. 指喪服邊緣不縫緝,直接斬斷毛邊。《禮記·喪服小記》載:“斬衰者,不緝也。”刻意保留粗糙斷面,表達悲痛至極、無心整饬之意。來源:《禮記正義》。

二、整體釋義

“麤缞斬”即以最粗劣的生麻布制成、邊緣不縫緝的喪服上衣,為“五服”之首“斬衰”的核心特征。其形制與材質均體現極緻的哀恸:

三、禮制考據

據《儀禮·喪服》記載,服“麤缞斬”者需守喪三年,期間行為受嚴格約束(如居陋室、食粥寝苫),體現儒家“喪緻乎哀而止”的倫理觀。其適用對象包括:

四、形制特征

漢代鄭玄在《三禮圖》中詳述其制式:“前有衰,後有負版,左右有辟領。”即前胸綴“衰”布,後背垂“負版”(方形麻布),領口斜開,整體寬松粗陋,強化服喪者的悲怆形象。來源:《三禮圖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

“麤缞斬”是一個古代喪服相關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麤缞斬”指古代喪服的一種,屬于“斬衰(cuī)”類服飾,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等級。

    • 麤(cū):通“粗”,表示布料粗糙未經細緻加工。
    • 缞(cuī):同“衰”,即喪服,用粗麻布制成。
    • 斬:指喪服邊緣不緝邊(不縫邊),直接斬斷的粗布。
  2. 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七年》,記載齊國晏桓子去世後,其子晏嬰“麤缞斬,苴絰、帶、杖”,即穿着粗麻斬衰服,并佩戴喪帶、喪杖。杜預注《左傳》時解釋:“斬不緝之也,縗在胸前,麤三升布”,說明其形制特點。

  3. 服制等級與用途
    斬衰是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最高等級,需服喪三年,主要用于子為父、臣為君等場合。其粗陋的形制體現了對逝者的極度哀痛。

  4. 讀音與異體字

    • 拼音為cū cuī zhǎn(“缞”同“衰”,此處讀“cuī”而非“shuāi”)。
    • 古籍中“麤”“粗”通用,“缞”亦作“衰”,需注意字形差異。

該詞是古代禮制中喪服形制的專稱,反映了傳統喪葬文化的等級制度與倫理觀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喪服》或《禮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畢雨箕風材人嘲谑穿踰純衣鋤梃單行線盜鐘刁嘩方鲠方丈字服習負許硌硌哥詠貢生鈎心鬥角關鐍黑豆患禦渾圜極蔔截趾適履九廻就利積險拘拿兒均分扛半拉子活略賣冷氣隸草麗徒論劾滿中麽波排車培敦樸鄙凄朗欽怆窮獨曲旃拾掇無遺事緒手稿受田霜翼蜀相軍營挑唇料嘴挺鹿走險停閑同辭灣曲微莖五大夫城五月粜新谷賢材陷詐小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