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靜詞”。舊稱形容詞。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正名·界說》:“凡實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靜字。”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經驗》:“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靜詞要對靜詞,動詞要對動詞。”
關于“靜”字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靜止與動态相對
指事物停止運動的狀态,如“靜止”“風平浪靜”。其本義源自西周金文,字形結構由“青”和“争”組成,表示色彩分布適當後的平衡狀态。
無聲狀态
引申為沒有聲響的環境,如“寂靜”“肅靜”。《詩經·鄭風》用“莫不靜好”描述安甯氛圍,《呂氏春秋》則強調“靜乃明幾”(安靜才能洞察細微)。
平定與清潔
作動詞時表示使安定,如“靜心”“平定紛争”;古同“淨”,有清潔之意,如《馬氏文通》提到“靜字”可表純淨狀态。
“靜字”在傳統漢語語法中舊指形容詞(如“安靜”“肅穆”),清代馬建忠《馬氏文通》将其定義為“實字以肖事物之形者”。
“靜”字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初為左下包圍結構,春秋時期定型為左右結構,小篆繼承秦系文字寫法,左“青”右“争”,現代簡化為“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引用或語法詳析,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靜字是一個多義詞,可以表示安靜、冷靜、平靜等意思。它可以形容環境沒有聲音、沒有動靜,也可以形容人的内心平和、不慌不忙。
靜字的部首是青字旁,拆分成了兩個部首:⺀和⺼。
靜字的總筆畫數為8畫。
靜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青和疆兩個字合并而成的。青字的意思是森林,疆字的意思是邊界。合在一起即表示邊界處很靜,沒有戰鬥或争執。
靜字的繁體是「靜」。
在古代,靜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從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中,其形狀逐漸規範化,和現代字形有所不同。如今的靜字是經過演變後的現代字形。
1. 整個圖書館非常靜,你隻能聽到書頁翻動的聲音。
2. 靜下心來,你就能聽到自己内心的聲音。
甯靜、平靜、寂靜、靜谧。
安靜、無聲、沉靜。
喧鬧、嘈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