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官署。謂辭去官職。《國語·魯語上》:“若罪也,則請納祿與車服而違署,唯裡人所命次。” 韋昭 注:“違,去也。若臣有罪,則請歸祿與車服而去其官也。”
“違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wéi shǔ
結構:“違”為半包圍結構,本義指背離、離開;“署”為上下結構,指官署或辦公場所。
基本含義:指離開官署,即辭去官職。其核心意義是官員主動或被動放棄職務,脫離官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國語》及相關注疏文獻。
違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違背官署、違反官方規定。
違署的部首可以拆分為辶(走部)和罒(網部),其中辶為主部,給出了字的大緻意思。違署的總筆畫數為14畫。
違署來源于古代的官方用語,表示違反了官府的命令或規定。在繁體字中,違署的寫法為「違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些許不同。違署的古代寫法多見于《康熙字典》等古籍,形狀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
1. 他違署了上級的命令,導緻任務失敗。
2. 如果你違署校規,将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3. 這是嚴重違署憲法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違背、違法、違規、違禁、違忤等
違背、違反、違抗、違逆
遵守、從官、遵行、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