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迷误的意思、迷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迷误的解释

亦作“ 迷悮 ”。1.迷惑谬误。《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既不欲劳动干戈,远涉大川,费役如彼,又悼边陲遗餘黎民,迷误如此。” 唐 骆宾王 《和道士闺情诗启》:“类西 秦 之镜,照彻心灵;同南指之车,导引迷悮。” 宋 王禹偁 《谢赐御制逍遥咏秘藏诠表》:“足可以指迷悮於羣生,扇穆清於四海。” ********* 《行易知难·知行总论》:“欲使后知后觉者,了然於向来之迷误,而翻然改图。”

(2).使迷惑;贻误。 汉 焦赣 《易林·损之谦》:“闇昧冥语,转相迷误。”《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逆臣 孙秀 ,迷误 赵王 ,当共诛讨。” 明 袁宗道 《论文下》:“其持论大谬,迷误后学,有不容不辨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迷误”的汉语词典释义

“迷误”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迷”和“误”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迷惑、糊涂或认识不清而导致错误。

  1. 字源与基本含义:

    • 迷 (mí): 本义指分辨不清道路,引申为失去判断力、分辨不清是非或方向,陷入困惑或沉醉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惑也。”
    • 误 (wù): 本义指谬误、差错,引申为耽误、妨害、使受损害。《说文解字》释为:“谬也。”
    • 组合义: “迷”是原因,“误”是结果。合起来,“迷误”指因迷惑不清而导致的错误认识、错误判断或错误行为。它强调错误源于认知上的迷失或混乱。
  2.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迷误”的释义为:

    【迷误】míwù [动] 由于分辨不清而犯错误;使分辨不清而犯错误:~后人 | 被假象所~。 这个释义清晰地指出了“迷误”的两个核心方面:

    • 作为动词: 指主体自身因迷惑而犯错(如:他一时迷误,做出了错误决定)。
    • 作为动词(使动用法): 指迷惑他人,使其犯错(如:错误的理论迷误了很多人)。
  3. 词义内涵与特点:

    • 认知性错误: “迷误”强调的错误根源在于认知层面,如思想混乱、认识不清、被假象蒙蔽、受错误思想影响等,而非技术性失误或故意为之。
    • 过程性: 它隐含了一个从“迷惑”到“犯错”的过程。
    • 后果性: 这种认知错误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决策的失误或人生的弯路。
    • 可避免性(常含警示意味): 使用该词时,常带有提醒人们要明辨是非、避免被迷惑而犯错的意味。
  4. 古籍用例佐证: 该词在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强调因迷惑而导致的过失或歧途。例如: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此其所以迷误也。”(《荀子·解蔽》) - 意指人们常因局限于片面的认识(蔽于一曲)而迷失于大道(大理),这就是他们迷惑犯错的原因。

“迷误”一词,从汉语词典的角度看,其核心含义是因思想、认识上的迷惑不清而导致的错误或过失。它既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主体自身犯错),也可用作及物动词(使他人犯错),其内涵突出错误的认知根源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该词在古今汉语中均用于警示人们要明辨是非,避免被迷惑而步入歧途。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迷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í wù,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迷误指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常用于描述人在思想、行为或选择上因判断失误而偏离正轨的状态。例如:在人生重要抉择中若缺乏理性,容易陷入迷误。


二、详细解释

  1. 迷惑谬误
    表示因认知偏差或外界干扰导致的错误认知,如《三国志》中提及“迷误如此”(指边民因战乱陷入迷茫与错误)。

  2. 使迷惑;贻误
    具有主动含义,指误导他人或导致他人犯错。例如《资治通鉴》中“迷误赵王”即指用错误言论迷惑赵王。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出处与例句


五、近义词与辨析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资治通鉴》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罢羸保世鄙下采刈赤巴巴躭好雕靡附假芣苢共需乖慵函轴荒沴豁如尖鋭溅水脚底家生孩儿精愞谨廉旧事开芭克臬夔跜匮缺狼顾相立班琳琅马卒眇岁觅食慕容敲头惬适轻明轻系栖鵀球胆綦组屈居撒吣畲火折末伸敬设斋时雍死数肆言詈辱随想贪歡天胤体虱威畏偎倚握铅抱椠五华乡俗谢家树邪巧歇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