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尾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動搖不定,形容人瞻前顧後或立場不堅定的狀态。核心含義為“拿不定主意”。
二、出處與結構
三、用法與感情色彩
四、近義詞與補充信息
五、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決策、立場或态度不明确的場景,如曆史事件中的騎牆派、個人選擇時的矛盾心理等。例如:“面對重大抉擇,若首尾兩端,往往難以成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首尾兩端是一個成語,用來描述事物或情況的開始和結束。它意味着一個事物或情況的開端和結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首:頁部 (⺮)
尾:屍部 (⺶)
兩端:兩個部首分别由2個和9個筆畫組成。
來源:
《首尾兩端》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成語原本的意思是比喻人的頭和尾,後來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的開始和結束。
繁體:首尾兩端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但《首尾兩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相對穩定,與現代相差不大。
例句:
這個故事的首尾兩端都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組詞:
首尾相應、首尾互換、尾大不掉、尾隨
近義詞:
始終如一、全過程、完整
反義詞:
中間狀态、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