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言的意思、民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言的解釋

民衆的言論,意見。《詩·小雅·節南山》:“民言無嘉,憯莫懲嗟。”《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輿人作頌,則嚮以五福;民怒籲嗟,則威以六極,言天之賞罰,隨民言,順民心也。” 宋 張孝祥 《鹧鸪天·淮西為老人壽》詞:“思主眷,酌民言,與民稱壽拜公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言”的漢語詞典釋義

“民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民”和“言”兩個單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民衆的言論、意見或輿論。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基本釋義:

    • 民衆的言論: 指普通百姓所說的話、表達的意見或看法。它代表了社會基層的聲音和訴求。
    • 民間輿論: 指在民衆中流傳、形成的共同意見或社會評價,反映了公衆對某一事件、政策或現象的态度。
  2. 古代用法與内涵:

    • 在古代文獻中,“民言”常指來自民間、非官方的聲音。它被視為了解民情、體察民意的重要渠道。
    • 例如,《詩經·小雅·小旻》中有“先民有言,詢于刍荛”的句子(意為“古人有言,應向樵夫詢問”),這裡的“民言”可理解為古人(或民間智者)的言論、格言。
    • 它強調言論的源頭是“民”,區别于官方言論或統治者之言,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
  3. 現代用法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民言”一詞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含義基本延續,指老百姓的言論、心聲。
    • 它常出現在強調傾聽民意、重視輿論監督的語境中,如“暢通民言渠道”、“民言可畏”(指民衆的議論力量強大,令人敬畏)。
    • 有時也用于指代樸素、反映真實情況的民間話語或諺語。

“民言”意指民衆的言論、意見或由此形成的輿論。它承載着來自社會基層的聲音,是了解民意、體察社會動态的重要窗口。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語境下,它都強調了言論主體是普通百姓,其内容反映了民衆的訴求、評價和智慧。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民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民衆的言論或意見,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民言”指代普通百姓的言論、訴求或社會評價,強調民間聲音的集合表達。例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民言無嘉,憯莫懲嗟”,即通過民衆的言論反映社會問題。

2.曆史出處與用法

3.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4.現代意義

盡管“民言”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降低,但其内核與“民意”“公衆輿論”相通,仍體現民主治理中傾聽民衆聲音的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詩詞背景,可參考《詩經》《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拔脫北京曲劇便巧邊執冰蟲駁龍儀同不理昌朝出鑪銀除飾楚石費財扶蓋福慧官告觀衆席龜冷搘牀古澀亨嘉之會橫酷回讬呼嚷餬刷笳聲戒箍結正敬恪盡義務禁月明九五之位蹻捷開小竈空翻躐官龍樓鳳閣旅距侶行命谥明約拍案盤錯袍笏登場貧産俔天清姝輕鮮秋宵缺月日旸上醫醫國衰薾霜木雙月孫登嘯踏步床頭羊無洞掘蟹烏剌赤霞光萬道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