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京曲劇的意思、北京曲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京曲劇的解釋

戲曲劇種。流行于北京。20世紀50年代初,以單弦的曲牌為主,吸收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從小戲形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常用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湖廣調〕等。劇目有《婦女代表張桂蓉》、《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京曲劇是北京市地方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它以北京方言為語言基礎,融合單弦、京韻大鼓等北方曲藝音樂,形成獨具京韻特色的戲曲形式。該劇種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魏喜奎等藝術家在“曲藝劇”基礎上革新創演,1952年正式定名。

從藝術構成來看,北京曲劇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1. 音樂體系:以單弦牌子曲為主腔,吸收大鼓、琴書等曲調,形成闆腔體與曲牌體結合的唱腔系統。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料顯示其常用曲牌達120餘種。
  2. 表演特色:突破傳統戲曲程式化表演,采用接近生活真實的自然化演出方式,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出這是其被稱為“京味兒戲劇活化石”的重要原因。
  3. 劇目題材:多取材老舍文學作品,如經典劇目《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中國戲劇家協會統計顯示老舍作品改編率達其保留劇目的60%。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數據顯示,北京曲劇現存傳統劇目87部,新編劇目42部。2020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北京曲劇作為唯一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後的劇種入選,凸顯其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北京曲劇是20世紀50年代初形成于北京的地方戲曲劇種,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起源與發展 以單弦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曲藝唱腔發展而成。最初以"曲藝劇"形式出現,1952年正式定名為"北京曲劇"。

  2. 藝術特色

  1. 代表劇目 經典作品包括《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曆史題材劇目,以及《啼笑因緣》等改編自文學名著的作品。

該劇種因語言通俗、唱腔優美,被譽為"京腔京韻自多情"的北京文化名片。需注意其與河南曲劇、安徽曲子戲等同名劇種的區别,北京曲劇特指以單弦音樂為根基的北京地方劇種。

别人正在浏覽...

暗經輩流鼻道鼻觀秉珪彩色裁折長辭唱吟馳懇吃糧不管事遄水雛穉玼吝從心所欲端木蕻良二十四藩後飛毛腿飛撾風流緼藉阜盈故椟好弱幻劫渾漫僭逼建寅吉祥天母軍牍孔鸾曠迥賫賜楞伽子亂臣賊子脈書木帝偏生的扁舟皮科兒遷訛前後溲青敷秦素瓊田草曲長曲諾驅逐出境燃糠自照喪資嗜酒成性食三水産業四伯搜括談功鞉耳通智晩莫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