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告的意思、官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告的解釋

即告身。古代官吏的委任狀。 唐 白居易 《與高固诏》:“表朕念功之心,仍賜卿官告,卿宜即赴闕庭。”《舊唐書·憲宗紀下》:“新授 桂管 觀察使 房啟 降為太僕少卿。 啟 初拜 桂管 , 啟 吏賂吏部主者,私得官告以授 啟 。”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本朝樞密本兵、禮,均二府。又有學士院、舍人院為兩制,下則糧料、審計、進奏、官告、登聞、檢鼓,是為六院。”《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 顯忠 軍中有中侍大夫至小使臣官告付身僅二十道,是役也,書填悉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官告(guān gào)是古代中國特有的行政文書,指由朝廷正式頒發、證明官員身份或職務任命的憑證文件,又稱“告身”。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官員任命的法定憑證

“官告”是古代铨選制度的核心文書,特指朝廷對任命官職者頒發的書面證明。唐代起形成嚴格制度,《新唐書·選舉志》載:“凡授官者,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其作用相當于現代任命狀,需經吏部核發并加蓋皇帝玺印方具效力。唐代告身以五色绫紙書寫,宋代則按官職等級采用不同材質绫錦,成為身份象征。

二、引申義:官職憑證的代稱

因“告身”專用于官職授受,“官告”成為官職憑證的代名詞。《宋史·職官志》明确記載:“凡入品者給告身,無品者給黃牒。”此文書不僅記錄官職信息,更包含任職者籍貫、年貌等個人信息,具有防僞功能。官員憑此文件到任履職,離職時需繳回,是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載體。

三、現代轉義:官方通告的複合詞

現代漢語中,“官告”偶見于複合詞“官方告示”,但已非常用詞彙。其構詞法保留“官方+告知”的原始邏輯,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官方的文告”。但當代公文體系更常用“公告”“通告”等标準術語,“官告”僅存于特定曆史語境或仿古表述中。


權威文獻參考:

  1. 《新唐書·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宋史·職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3冊第1015頁

網絡擴展解釋

“官告”是古代官吏的委任文書,相當于現代的委任狀或任命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功能
    官告(拼音:guān gào,注音:ㄍㄨㄢ ㄍㄠˋ)是古代官方授予官職的憑證,需經吏部或相關機構籤發,記載官員的職位、品級等信息。其結構與現代公文類似,包含任命内容、籤發機關及印章等。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唐代已有明确記載,如《舊唐書》提到房啟通過賄賂私得官告。
    • 白居易的诏書中提及“賜卿官告”,表明其作為皇帝授權象征的用途。
    • 宋代《雲麓漫鈔》記載官告的文書形式與管理制度。
  3. 同義詞與相關術語
    官告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告身”“告劄”,三者均指代任命文書,但“告身”更側重個人身份認證,“告劄”可能涉及臨時性職務。

官告是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制度工具,兼具法律效力和身份标識功能,反映了古代職官管理的規範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演變,可查閱《舊唐書》《雲麓漫鈔》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禀棒頭出孝子迸發不戴頭巾男子漢廁身其間牀公凋霜疊意地區性鬥份子觀魚裹足不前瞽史海派胡騎貨輪谏鼓攪亂唧唧哝哝鲸鲵境壤謹儉機要克厲克破遼天寥窙麗碩龍銮勠力同心名門世族木鞋撚度捏恠排科婆羅門咒氣充志驕覃敷秋韻融達弱喪弱手如台傷辭商老繕飾士素雙薪熟顧屬令順時死身分獺祭彈糾讨親梯陛屯危宛約翫烖攜率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