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執的意思、邊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執的解釋

佛教語。五見之一。指執着片面極端的邪見。分為二種。常見,認為我常住不變;斷見,認為我可以不受果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此二種邊執之所以起者,何也?由不識依佗起自性而然也。”亦作“ 邊見 ”。《壇經·般若品》:“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絶,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明 袁宏道 《<八識略說>叙》:“謂娑婆非城邑者,邊見之所執也。” 黃侃 《漢唐玄學論》:“佛説所以獨據玄言上流者,正以離去邊見耳;一堕邊見,雖勝義亦終成土苴而已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執"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源于佛教哲學,在現代漢語中也有引申用法。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含義與佛教哲學根源 "邊執"的核心含義是指偏執于某一極端、片面、錯誤的見解或立場,無法把握中道或事物的全面真相。這個釋義直接來源于佛教術語,是梵語 "anta-grāha" 的意譯,常譯為"邊見"或"邊執見"("見"指見解、觀點)。

在佛教教義中,"邊執見"特指兩種根本性的錯誤見解:

  1. 常見(有見): 認為生命或現象是永恒不變的、實有的、獨立存在的("我"永恒不滅)。
  2. 斷見(無見): 認為生命或現象在死亡或壞滅後就徹底消失、斷滅,否定因果業報的延續性("我"死後斷滅)。

這兩種見解被合稱為"邊見"或"邊執",因為它們都偏執于"有"或"無"、"常"或"斷"的一端,背離了佛教所主張的"緣起性空"、"離二邊"的中道正見。

二、 現代漢語中的引申義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邊執"一詞雖然不常用,但其含義被引申和擴展,用來形容:

總結來說,"邊執"一詞源于佛教哲學,指偏執于極端、片面的錯誤見解(尤其指"常見"和"斷見")。在現代漢語中,它引申指思想、行為上的偏激固執,以及認知上的片面性,強調偏離中道、無法全面把握事物本質的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邊執”是佛教術語,屬于“五見”之一,指對片面極端邪見的執着,具體可分為兩種類型:

  1. 基本含義

    • 常見:認為“我”(自我)是常住不變的實體,即執着于永恒存在的觀念。
    • 斷見:認為“我”可以不受因果報應的約束,即否定因果輪回的極端觀點。
  2. 哲學背景 這一概念在佛教哲學中批判了兩種錯誤認知:既反對将生命視為永恒(常見),也反對徹底否定因果(斷見)。如章炳麟在《建立宗教論》中提到,這兩種邊執源于對“依他起自性”的誤解。

  3. 應用示例

    • 《壇經·般若品》用“邊見”指代此類偏執,強調超越極端思維的重要性。
    • 明代袁宏道在《八識略說叙》中,以“娑婆非城邑”的比喻說明邊執的局限性。
  4. 其他潛在含義 部分辭書提及“邊執”原指“守衛邊境的軍隊”(由“邊”的邊界義與“執”的守衛義組合),但此用法較罕見,主流仍為佛教術語。

建議結合佛教經典(如《大智度論》)進一步理解該術語的深層哲學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哀莫大于心死奧澀避所慘怖察捕癡伯子持戟鹑火村老擣虛批吭東閤凡庶凡音趺跏富賈浮譽诰敕蛤蚧棺材瓤子鼓造好高鹜遠交構戒酒解束景頭九終開動機器抗古磕頭的口對魁率浪汗美實門匠迷蒙名辯暮景殘光暖寒匹撲前徽曲宴擾毅肉醢儒愞神域實用主義是月疏宕不拘說鹹道淡陶鈞踢蹬鐵器時代同級透信土幫晩悟晚豔校隊銷金紙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