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言的意思、民言的详细解释
民言的解释
民众的言论,意见。《诗·小雅·节南山》:“民言无嘉,憯莫惩嗟。”《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舆人作颂,则嚮以五福;民怒吁嗟,则威以六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 宋 张孝祥 《鹧鸪天·淮西为老人寿》词:“思主眷,酌民言,与民称寿拜公前。”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
专业解析
“民言”的汉语词典释义
“民言”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民”和“言”两个单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民众的言论、意见或舆论。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基本释义:
- 民众的言论: 指普通百姓所说的话、表达的意见或看法。它代表了社会基层的声音和诉求。
- 民间舆论: 指在民众中流传、形成的共同意见或社会评价,反映了公众对某一事件、政策或现象的态度。
-
古代用法与内涵:
- 在古代文献中,“民言”常指来自民间、非官方的声音。它被视为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重要渠道。
- 例如,《诗经·小雅·小旻》中有“先民有言,询于刍荛”的句子(意为“古人有言,应向樵夫询问”),这里的“民言”可理解为古人(或民间智者)的言论、格言。
- 它强调言论的源头是“民”,区别于官方言论或统治者之言,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
-
现代用法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民言”一词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含义基本延续,指老百姓的言论、心声。
- 它常出现在强调倾听民意、重视舆论监督的语境中,如“畅通民言渠道”、“民言可畏”(指民众的议论力量强大,令人敬畏)。
- 有时也用于指代朴素、反映真实情况的民间话语或谚语。
“民言”意指民众的言论、意见或由此形成的舆论。它承载着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是了解民意、体察社会动态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语境下,它都强调了言论主体是普通百姓,其内容反映了民众的诉求、评价和智慧。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汉语工具书中对“民”与“言”的释义及复合词构成规律,并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语用实例进行综合阐释。
- 由于“民言”在现代并非最高频词汇,大型在线词典(如汉典、百度汉语)通常未将其单独设为主要词条详细解释,其释义需结合核心语素“民”与“言”以及相关语境理解。故此处未提供具体网页链接,但释义内容严格遵循汉语词汇学规范及权威辞书释义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民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民众的言论或意见,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民言”指代普通百姓的言论、诉求或社会评价,强调民间声音的集合表达。例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民言无嘉,憯莫惩嗟”,即通过民众的言论反映社会问题。
2.历史出处与用法
- 古代典籍:
《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提到“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表明统治者需重视民意。
《荀子·大略》中“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此处“民语”与“民言”内涵相近),体现民间智慧。
- 诗词引用:
宋代张孝祥在《鹧鸪天·淮西为老人寿》中写道“酌民言,与民称寿”,体现对民意的尊重;黄庭坚诗中“终始酌民言”亦强调采纳民众意见的重要性。
3.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 近义词:民议、舆情、众论。
- 反义词:官言、上命。
- 关联词:民语(指民间俚语或定型化表达,如谚语、行话)。
4.现代意义
尽管“民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其内核与“民意”“公众舆论”相通,仍体现民主治理中倾听民众声音的理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诗词背景,可参考《诗经》《三国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半饥半饱比数踣地呼天愁发淳闷啜咀玼颣篡绝村戏大头脑冬闲斗触二龙凤跱龙拿分宥干结购物中心趹步海漘寒飕飕合心合意宏渺画笺花柳症辉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江苏省井底银瓶憬然劳动对象亮莹莹拢捻路牌没来头命镫慜顾庖馔前半天抢水跷欹轻脃氢氧化铝穷神知化秋怀人爪儒绅煞落绍熙椉韦矢施松羔天真烂漫天座廷逆土龙輼车文星无必箫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