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犀甲。函,铠甲。《南史·梁紀下·元帝》:“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趨,突騎短兵,犀函鐵楯,結隊千羣,持戟百萬。”《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授犀函與鶴膝,建飛雲及艅艎。”參見“ 犀甲 ”。
“犀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軍事裝備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犀函即指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犀甲”)。其中“函”為铠甲的别稱,整體可理解為一種防護性戰甲。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犀甲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裝備,因犀皮稀有且防護力強,多用于将領或精銳部隊。唐代以後,隨着犀牛數量減少,逐漸被其他材質替代。
“犀函”是古代對犀牛甲胄的專稱,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常見于南北朝至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北齊書》等原始史料。
《犀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為“犀牛角制成的盒子”。在古代,犀牛角被人們視為珍貴的材料,被用來制作各種藝術品和文物。因此,用犀牛角制成的盒子被稱為《犀函》。
《犀函》的部首是犭,表示與犬相關的字。它的拆分部首為山(上半部分)和一(下半部分),拆分筆畫為10畫。
《犀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石渠寶笈·嘉慶本詩話》一書中。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犀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犀函》這個詞的寫法為「犀函」,與現代漢字寫法保持一緻。
1. 他從祖傳的《犀函》中取出一隻精美的犀牛角雕件。
2. 這個博物館展示了一座古代王宮裡的《犀函》。
3. 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犀函》,裡面存放着珍貴的文物。
組詞:犀牛、牛角、盒子
近義詞:犀角盒、犀革盒
反義詞:木盒、鐵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