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恤。《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愍卹 江 表,務存濟育,戢武崇仁,示以威德。”
愍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愍"和"恤"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将其釋義為"憐憫體恤",特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時産生的深切同情與關懷。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正式文書中。
從構詞法分析,"愍"本義為哀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解作"痛也",段玉裁注曰"愍者,痛之深也",強調内心深切哀痛。如《三國志》載"愍百姓之罹罪"即用此義。"恤"則含體察撫慰之意,《左傳·宣公十二年》"恤病讨貳"杜預注"恤,憂也",指對困苦者的憂慮關懷。二者結合後,"愍恤"的情感維度既包含對受難者的悲憫,又蘊含實際關懷的意蘊。
該詞的經典用例見于《宋史·職官志》"遣使愍恤災傷",體現官方對受災民衆的救濟政策。在文學作品中,明代歸有光《與徐子言書》"深相愍恤"則展現人際間的情感撫慰。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史、社會救濟制度時仍具學術價值,如清代《荒政輯要》所載赈濟條例即頻繁使用該詞。
同義詞辨析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指出"恻隱"偏重内心同情,"矜恤"強調憐憫施惠,而"愍恤"則兼具情感深度與行動意向。這一語義特征使其在表達系統性的救濟行為時更具精準性,如《周禮·地官》所述"以愍恤孤老"制度。
“愍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x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愍恤”融合了情感與行動的雙重含義,既強調内心的同情,也包含實際的救助行為。其用法偏向書面化,常見于曆史或正式文本中。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等典籍原文。
昂聳扁擔星兵棱駁錯擘面采取雠釁戴帽饧膽幹丹歌打食大展經綸二八發房筏子逢紛凫雛傅君扶政感蕩鋼砂滾牌軍皇曆虎超龍骧監管交攻結扭稽合巾帔謹悉急燥掘窖康乾克食括借撈籠麟孫林則徐籠袖龍鐘管民兵栖畝取長補短群英荟萃三邦三隧上奏煞水飾始曙光殊麗台球堂除填格子同花土地稅兔管相對濕度顯用絃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