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邦的意思、三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邦的解釋

(1).三國。指 三苗 。《書·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 孔 傳:“三物皆出 雲夢 之澤,近澤三國常緻貢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荊州三邦》:“三邦即 三苗 也…… 荊州 之苗,在 唐虞 時三種最著,為三邦也。”

(2).指 雲夢 附近地域,為今 長江 中遊一帶。 金 趙秉文 《谒北嶽》詩:“九廟龍盤接,三邦蛇勢吞。”參見“ 三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邦是古代中國的地理概念,特指周代三個重要的諸侯國或區域,常見于先秦典籍。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指周代分封的三個核心諸侯國

《尚書·禹貢》記載禹劃分九州時提到:“三邦厎(zhǐ)績,厥(jué)貢漆絲”,此處“三邦”指周王朝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即:

  1. 周邦:周王室直轄地(今陝西關中地區)
  2. 魯邦: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今山東曲阜一帶)
  3. 衛邦:周公弟康叔的封國(今河南淇縣周邊)

    這三個封國承擔向周天子進貢漆、絲等特産的職責,象征中央政權對關鍵地區的控制。

二、泛指周代中原核心區域

在《詩經·小雅》等文獻中,“三邦”引申為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帶,與邊陲“四夷”相對。例如《詩經·采芑(qǐ)》:“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執訊獲丑,戎車啴啴(tān)……顯允方叔,征伐玁狁(xiǎn yǔn),蠻荊來威”,此處“大邦”即暗含“三邦”所代表的中原勢力,強調對南方荊楚的軍事威懾。


補充說明

“三邦”的具體所指因文獻差異略有不同。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毛詩箋》中認為其代表雍州(周)、兖州(衛)、徐州(魯),體現以地理單元劃分的政治結構。這一概念反映了周代“畿服制度”中“邦内”與“邦外”的層級關系,是理解先秦政治地理的重要術語。

參考資料:

  1. 《尚書·禹貢》解讀(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詩經集注》對“三邦”的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鄭玄《毛詩箋》輯本(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

網絡擴展解釋

“三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指三個國家或勢力的聯盟
    源自古代政治概念,表示三個國家(或勢力)聯合對外抵禦敵人,常用于形容團結協作的局勢。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楚漢戰争時期,項羽與劉邦通過象征性舉動(如鼎的展示與破壞)隱喻聯盟的形成與統一。

  2. 地理指向
    指代古代雲夢澤附近地域(今長江中遊一帶),與三苗部落相關。如《尚書·禹貢》記載荊州地區的“三邦”曾向中央進貢特産,孔傳注解中明确其地理範圍。


二、延伸解析


三、發音與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禹貢》《史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六藏拜倫本軍勃逆博山長生祿位禅栖抽馬催生符讀帖反齒煩渎封牛氛厲服從富戶浮蒸共同語言貫覽孤寂橫延惶然澗峽竭樸勁升緝查客床饋養鹍絲冷流劣迹昭着靈龜嶺巆吏饕儸惹魯史逆走旁射旁道啓口七留七力青拂齊年生曲防衽左融融冶冶辱國殄民鋭師三死升險說長道短涕泗交流通航統一戰線突盜頹絕圍抱帷裳委黍蚊蠅無憂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