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國。指 三苗 。《書·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 孔 傳:“三物皆出 雲夢 之澤,近澤三國常緻貢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荊州三邦》:“三邦即 三苗 也…… 荊州 之苗,在 唐虞 時三種最著,為三邦也。”
(2).指 雲夢 附近地域,為今 長江 中遊一帶。 金 趙秉文 《谒北嶽》詩:“九廟龍盤接,三邦蛇勢吞。”參見“ 三苗 ”。
“三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指三個國家或勢力的聯盟
源自古代政治概念,表示三個國家(或勢力)聯合對外抵禦敵人,常用于形容團結協作的局勢。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楚漢戰争時期,項羽與劉邦通過象征性舉動(如鼎的展示與破壞)隱喻聯盟的形成與統一。
地理指向
指代古代雲夢澤附近地域(今長江中遊一帶),與三苗部落相關。如《尚書·禹貢》記載荊州地區的“三邦”曾向中央進貢特産,孔傳注解中明确其地理範圍。
曆史背景
三苗是上古時期活躍于長江流域的部落聯盟,“三邦”可能與其部落分支或地域劃分有關。清代學者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提出“荊州之苗,在唐虞時三種最著,為三邦也”。
文化象征
作為成語,“三邦”強調聯合禦敵的智慧,可用于描述國際關系或團隊協作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禹貢》《史記》等文獻。
三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三”是數字詞,表示數目為三;“邦”是一個名詞,代表國家或政權。
根據《康熙字典》,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三邦》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滑稽列傳》中,用來形容秦、楚、齊三個國家的時期。
在繁體字中,“三邦”可以寫作「三邦」。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三邦》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關于古時候的具體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邦”的例句:
與“三邦”相關的組詞有:
與“三邦”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三邦”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