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雛的意思、凫雛的詳細解釋
凫雛的解釋
幼凫。《西京雜記》卷一:“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 南朝 宋 鮑照 《三日》詩:“鳧雛掇苦薺,黃鳥銜櫻梅。” 明 袁宏道 《棹歌行》:“生子若鳧雛,穿江復入湖。”
詞語分解
- 凫的解釋 凫 (鳬) ú 水鳥,俗稱“野鴨”,似鴨,雄的頭部綠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遊湖泊中,能飛。 同“浮”。 〔凫茈〕古書上指“荸荠”。 同“洑”。 筆畫數:; 部首:幾; 筆順編號:
- 雛的解釋 雛 (雛) ú 幼小的鳥,生下不久的:雛雞。雛燕。雛兒。雛鳳。雛形。 筆畫數:; 部首: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凫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字義拆解
-
凫(fú)
指野鴨,屬于雁鴨目水禽,常群居生活。古文獻如《廣韻》解釋為“水鴨”,部分語境中也可指家鴨。
-
雛(chú)
本義為幼小的鳥,如《說文解字》提到“雛,雞子也”,後泛指幼禽。
二、詞義組合
“凫雛”即幼年的野鴨,例如:
- 《西京雜記》描述“凫雛雁子,布滿充積”,指幼鴨與幼雁數量衆多。
- 南朝鮑照詩句“凫雛掇苦荠”描繪小野鴨啄食荠菜的場景。
三、用法與延伸
- 文學意象
常與自然、田園意境結合,如明代袁宏道《棹歌行》以“凫雛”比喻自由生長的狀态。
- 生物學特征
野鴨幼體需適應水生環境,故古文中“凫”也引申為浮遊、泅水的動作。
四、發音與書寫
- 拼音:fú chú
- 繁體:鳧雛
- 近義詞:凫子、凫崽(均指幼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西京雜記》《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凫雛(fú chú)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形容年幼飛禽。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凫(fú)是“鳥”字旁的部首,它表示和鳥有關的意思。
- 雛(chú)這個字由8個筆畫構成,其中包括橫、豎、撇、捺等不同的筆畫形式。
來源:
“凫雛”一詞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在古代文獻中,“凫雛”常用來形容年幼的鳥類,尤其是指剛出殼不久的雛鳥。
繁體:
在繁體字中,“凫”和“雛”的寫法并沒有明顯變化,仍然保留着與簡體字相同的形态。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凫雛在古代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然而,詳細的古代漢字寫法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确鑿的證據。
例句:
1. 山坡上的凫雛們正在學習飛行。
2. 村莊附近的湖裡有許多凫雛在嬉戲。
組詞:
凫群、凫水、雛鳥、雛鷹、雛燕等
近義詞:
雛鳥、雛燕、雛鷹
反義詞:
成鳥、雄鳥、雌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