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學記》卷九引《子思子》:“ 東戶 季子 之時,道上雁行而不拾遺,耕耨餘糧宿諸畝首。”後遂以“栖畝”謂将馀糧存積田畝之中,以頌豐年盛世。 晉 左思 《魏都賦》:“餘糧栖畝而弗收,頌聲載路而洋溢。” 唐 陸龜蒙 《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詩:“負杖歌栖畝,操觚賦北征。”《明史·徐貞明傳》:“水利興則餘糧栖畝皆倉庾之積。” 清 趙翼 《夜歸》詩:“栖畝餘糧收未盡,歡聲滿路説豐年。”
“栖畝”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栖畝”字面由“栖”(栖息、停留)和“畝”(田地)組成,原指将豐收後的餘糧存積在田畝中,象征豐年盛世的景象。例如晉代左思《魏都賦》中“餘糧栖畝而弗收”便描繪了這一場景。
該詞最早見于《子思子》記載的“東戶季子”時期典故:當時社會安定到“餘糧宿諸畝首”(糧食直接留在田頭無人私取),後被引申為對太平盛世的贊頌。
需注意其與單純“豐收”概念的區别:“栖畝”更強調餘糧儲存的自然狀态與社會治理成效的結合,帶有理想化色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時期用例,可參考《魏都賦》《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等文獻。
《栖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居住、栖息。它描述了生物在特定地方安定下來并定居的行為。
《栖畝》這個詞的筆畫由左右結構組成。其中,“木”為左邊的部首,表示樹木;“戶”為右邊的部首,表示居住的房屋。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栖畝》在《康熙字典》中被收錄。它的繁體寫法為「棲畝」,在繁體中「栖」的形狀更接近樹木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栖畝的寫法略有不同。栖字古代的寫法中僅有部首“木”,沒有右邊的部首“戶”。而畝字在古代寫法中,上半部為“一”而下半部為“田”,形狀更接近實際的田地。
1. 鳥兒們栖畝在樹上,自由自在地歌唱。
2. 這片湖泊是大量鴨子栖畝的地方。
1. 栖身:居住、栖息。
2. 栖息:栖居、停留。
1. 安居:栖息、定居。
2. 栖身:栖居、栖息。
1. 遷徙:遷移、流動。
2. 逃亡:逃離、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