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時的意思、民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時的解釋

猶農時。《管子·臣乘馬》:“彼王者,不奪民時,故五穀興豐。”《史記·五帝本紀》:“乃命 羲 和 ,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雜說》:“能無祭而福乎?曰:不奪民時,而順物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時指古代社會民衆按照自然節氣從事農業生産的時間規律,是傳統農耕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該詞由“民”與“時”二字複合構成,字面可解作“民衆的農事時節”。

  1. 字義分解

    • 民:《說文解字》釋為“衆萌也”,指從事勞作的平民。
    • 時:甲骨文從“日”從“之”,《爾雅》注“四時”為春、夏、秋、冬,引申為農事節氣。
  2. 經典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此處“農時”即“民時”的同義表述,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以保障農業生産。漢代《淮南子·主術訓》進一步闡釋:“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強調統治者需尊重“民時”以維系國家根基。

  3. 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中,“民時”可引申為尊重自然規律與民生需求的社會治理原則,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曆史淵源。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将其定義為“古代農業社會指導生産的時序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民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農業生産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民時”指農時,即農民進行耕種、播種、收獲等農業活動的適宜時節。古代文獻中強調“不奪民時”,即統治者不應在農忙時節征用勞力,以保證農業生産順利進行。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1. 《管子·臣乘馬》:“彼王者,不奪民時,故五穀興豐。”
  2. 《孟子·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3. 《史記·五帝本紀》:“敬授民時”,指通過觀測天象制定曆法以指導農耕。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理念,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保障農業生産的重要性。例如:“陰陽家者流……敬授民時”(出自《漢書·藝文志》)。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管子》《孟子》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賞飽閱辨驗超穎陳雷膠漆馳管齒邁充肥蹙球堆垛對注古錢河隄核桃蟲紅裳候簿澗栖叽叽哇哇金選九川齎咨可恥空頭情狸步菱花鏡澟澟籠着手摟把茫然若失慢迹軞車内侍蹑蹻檐簦牌示披雅那箧中書輕裘赇囑奇緣軀榦榮位柔情綽态軟浪入貢沙梨賞典邵南衰痿鼠妖私重叟兵肅膺天邊天睿忝幸條印同筆硯污僞翔博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