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膺的意思、肅膺的詳細解釋
肅膺的解釋
敬受。《隋書·炀帝紀上》:“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詞語分解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 膺的解釋 膺 ī 胸:義憤填膺。 接受,承當:膺選(當選)。膺賞。膺受。榮膺。 讨伐,打擊:膺懲。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肅膺"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由"肅"和"膺"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上下文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肅(sù)
- 本義:恭敬、莊重。《說文解字》:"肅,持事振敬也。" 引申為嚴肅、整饬、敬畏之意。
- 示例:《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形容莊重和穆的祭祀場景)
- 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釋義(鍊接)。
-
膺(yīng)
- 本義:胸膛、内心。《說文解字》:"膺,胸也。" 引申為承受、擔當,如"膺命"(受命)。
- 示例:《楚辭·九章·惜誦》:"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結而纡轸。"(指胸背疼痛,喻内心郁結)
- 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釋義(鍊接)。
二、合成詞"肅膺"的釋義
"肅膺"屬文言複合詞,常見于古籍,其核心含義為:
"内心懷有恭敬、莊重之情,并以此承受(責任、使命或教誨)"。
- 肅:強調态度上的敬畏與端正;
- 膺:強調内心的承擔與接納。
整體體現一種由内而外的恭謹奉行之意。
三、古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
《宋書·禮志》:
"陛下肅膺寶曆,思弘大猷。"
- 釋義:此處指帝王(陛下)以莊敬之心承受天命(寶曆),彰顯其即位的鄭重與責任感。
-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
-
唐代碑文《大唐故蘭陵長公主碑》:
"肅膺典訓,克懋柔儀。"
- 釋義:描述公主恭敬地接受禮法教誨(典訓),恪守柔順之德。
- 來源:《全唐文》卷二百三。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
含義側重 |
與"肅膺"差異 |
肅承 |
恭敬繼承(如祖業) |
強調傳承,弱化内心承擔 |
敬受 |
尊敬地接受(具體事物) |
對象更具體,情感稍弱 |
祗膺 |
敬慎承受(天命/職位) |
宗教色彩更濃,多用于祭祀 |
五、現代使用建議
"肅膺"屬高度書面化的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
- 學術文獻: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或思想史時引用原文;
- 碑銘題刻:仿古文體中表達對使命、教誨的莊重态度。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漢典網收錄)
- 《宋書·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全唐文》卷二百三(清嘉慶内府刻本)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肅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敬受”,常用于表達恭敬地接受或承受某事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以嚴肅、恭敬的态度接受(如使命、封號等),強調莊重性和儀式感。
- 結構解析:
- 肅:本義為恭敬、嚴正,如“肅立”“肅然”;亦可表示清除,如“肅貪”。
- 膺:原指胸膛(如“義憤填膺”),引申為接受、承擔(如“榮膺稱號”)。
2.文獻出處
- 典型用例見于《隋書·炀帝紀上》:“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此處指隋炀帝恭敬地接受皇位傳承,體現其正統性與責任感。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诏書、文告或正式場合,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語詞彙。
4.相關詞彙
- 近義詞:敬受、恭承(部分詞典提及,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 反義詞:未明确記載,可依語境推斷為“輕慢”“拒受”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邊籌必徹徹兵拿禍結朝簿廳綢缪桑土箪瓢陋室彫瘵貳都反超返斾紛撓弗齒撫念概節歌吹弓袋工緻翦理機扃錦篇繡帙近是可取枯首蠟液連池兩榜獵古調粝糠旁佐偏襌疲極浦月乾顫錢塘潮切換青皇绮膩親攬漆器泅戲讪斥閃帶省會世代簪纓書笥嗣立四正四奇檀奴甜美天魔挺屍統楫通洩萬戶侯僞心溫藉文犧無所畏憚物質文明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