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汗栗的意思、汗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汗栗的解釋

亦作“ 汗慄 ”。因恐懼而出汗。 唐 柳宗元 《對賀者》:“夫為天子尚書郎,謀畫無所陳,而羣比以為名,蒙恥遇僇,以待不測之誅。苟人爾,有不汗栗危厲偲偲然者哉!”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思乃父為吏本縣,時常畏長官汗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汗栗”為漢語古語詞,現多用于方言或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因恐懼、寒冷或緊張而産生的身體反應,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汗”指人體排出的體液,“栗”通“慄”,表戰栗、發抖。《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因驚恐而出汗顫抖”,強調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反應,如《莊子·大宗師》中“登高不栗”的“栗”即表戰栗。

2. 古代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清小說及筆記,如蒲松齡《聊齋志異·屍變》描寫“客汗栗而股戰”,刻畫人物遇險時的驚懼狀态,此處“汗栗”與“股戰”并用,強化了肢體顫抖的意象。

3. 方言留存

在閩南、客家方言中,“汗栗”仍用于描述受寒打冷顫或受驚吓後冒冷汗的情形,如《閩南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并标注其發音為“kuānn-lut”。

4. 現代文學引用

當代作家偶用此詞營造古典氛圍,如莫言《檀香刑》中寫“脊背上汗栗如漿”,借“汗栗”突出角色在酷刑前的極度恐懼。

網絡擴展解釋

“汗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àn l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因恐懼、寒冷 等外部因素導緻身體發抖或出冷汗的現象,既包含生理反應(如寒冷),也包含心理反應(如害怕)。

詞源與構成

用法與例句

  1. 形容恐懼:如“聽到鬼故事,他吓得汗栗不止”。
  2. 描述寒冷:如“北風呼嘯,行人汗栗難行”。
  3. 文學引用:唐代柳宗元在《對賀者》中曾用“汗栗”描寫因危機而戰栗的心理狀态。

其他形式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汗慄”,常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

補充說明

“汗栗”屬于較少用的書面詞彙,現代口語中更常用“發抖”“打顫”等表達。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班曹并稱昌輝長籲短氣坼裂成渝鐵路翠嶺大農大蒜凍荄斷袖癖斷章摘句牍背公程搆怨匦院滑腳逭遁狐媚魇道活期護胸肩牆交報教職工棘叢節叙畸士九重鎖可異叩辭勞身焦思冷句獵捷梨栗力能扛鼎靈通爐食饽饽呂公子偻句麥曲明饬鳴籥彌天大禍孽風辟異乾洗青史留名趣風傷憐慴伏盛際石臼港桃紅柳緑通裙僮役圖録外庭溫淑項領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