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松樹的種實。可食。 南朝 梁元帝 《與劉智藏書》:“松子為餐,蒲根是服。”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風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宋 黃庭堅 《戲和文潛謝穆父松扇》:“動搖懷袖風雨來,想見僧前落松子。”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松》:“松子多海東來,今 關 右亦有,但細小味薄也。”
(2).傳說中神仙 赤松子 的省稱。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虛無求列仙, 松子 久吾欺。”《梁書·阮孝緒傳》:“願跡 松子 於瀛海,追 許由 於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塵累。” 唐 李白 《寄弄月溪吳山人》詩:“待號辭人間,攜手訪 松子 。” 王琦 注:“ 松子 , 赤松子 也。”
“松子”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基本定義
松子是松科植物(如紅松)的種實,又稱松仁、海松子,是一種可食用的堅果。其外殼堅硬,内部種仁富含脂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常用于食品或中藥。古籍如《本草綱目》記載其“細小味薄”,并提及食用與藥用價值。
文化象征與傳說
在文學與傳說中,“松子”常指代仙人赤松子(如曹植《贈白馬王彪》中“松子久吾欺”),象征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此外,成語“松子”也被引申為形容心胸豁達、不拘小節的人生态度。
藥用與食療價值
中醫認為松子性甘溫,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滋陰潤燥的功效,長期食用可“輕身延年”,常用于治療風濕、便秘及皮膚幹燥。
文學中的意象
古詩文中常以松子入詩,如杜甫《秋野》中的“風落收松子”,或黃庭堅“想見僧前落松子”,既寫實景,又隱喻高潔與自然意趣。
其他延伸
在口語或方言中,松子有時也作為食材代稱,如“松子魚”等菜肴名稱。此外,松子的采摘與加工方法在不同地區具有民俗特色。
“松子”既是具象的植物種子,也是文化符號,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漢典、中醫文獻及相關詩文注解。
松子是指松樹的種子,也是一種常見的堅果食品。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木
筆畫:7畫
該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中。繁體字為「鬆子」。
在古代,松子的寫法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古代寫法為「松 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松子的例句:
1. 我喜歡在冬天的時候炒一些松子吃,味道很好。
2. 松子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E,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
1. 松樹:指高大的松木樹,是一種常見的針葉樹。
2. 松林:指茂密的松樹林地。
3. 松香:指從松樹中提取的樹脂,多用于香薰和制作蠟燭。
1. 松米:指已脫去外殼并磨碎的松子仁。
2. 松仁:指松子中的可食用部分,也是一種常見的堅果食品。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松子相對應,因為它是一種特定種類的堅果呈現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