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心貌。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情惻惻以摧心,淚愍愍而盈眼。” 宋 蘇轍 《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詩:“田家有餘糧,靳靳不肯出。閭閻但坐視,愍愍不得食。”
“愍愍”是一個疊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拼音與基本釋義
讀音為mǐn mǐn,表示悲傷、哀傷的樣子。這一釋義在多個文獻中被引用,如晉代陶潛《祭從弟敬遠文》中“淚愍愍而盈眼”,以及宋代蘇轍的詩句,均用“愍愍”描繪深切的哀痛之情。
字源與單字解析
“愍”的本義是憂患、痛心之事(《說文解字》),引申為憐憫、哀憐(如李密《陳情表》中“愍臣孤弱”)。疊用為“愍愍”後,更加強調情感的外顯狀态。
文學與用法示例
其他釋義(需謹慎參考)
有極少數來源提到“愍愍”可表“昏亂貌”(如),但此釋義未見于主流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愍愍”用于形容悲傷、哀痛的神态或心境,且多出現于古文或詩詞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
愍愍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深深憐憫、同情或悲傷的情感。它表達了對他人遭受不幸或痛苦的感同身受之情。
愍愍的拆分部首是心和忄。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愍愍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中,表示對人民的憐憫。後來,《莊子》中的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一種廣義的情感表達。
愍愍的繁體字為憫憫。
在古代,愍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情況下,愍愍的寫法是類似現代形式的。
1. 看到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我不禁愍愍其境遇。
2. 他的悲傷讓我愍愍,想盡力幫助他走出困境。
憐愍、同情愍、深深愍遺
同情、憐憫、憐惜
冷漠、無情、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