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刃相接觸。謂交戰。《漢書·趙充國傳》:“臣聞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衆。”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溫水》:“驅象前鋒,接刃城下。”《晉書·谯剛王休之傳》:“若大軍相臨,交鋒接刃,蘭艾雜揉,或恐不易。”
插刃。《漢書·蒯通傳》:“今天下大亂, 秦 政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将争接刃於公之腹,以復其怨而成其功名。”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四》:“接讀為‘插’。《説文》:‘插,刺内也。’内與入同,謂以刃刺入公腹。作‘接’,借字耳。”
“接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兵刃相接觸,指交戰。該詞常用于描述兩軍交戰時兵器接觸的場面,強調直接的武力對抗。例如《漢書·趙充國傳》中提到:“戰不必勝,不苟接刃”,即不輕易交戰,除非有必勝把握。
部分文獻中“接刃”也指插刃,例如《漢書·蒯通傳》中“争接刃於公之腹”,意為将刀刃刺入對方身體,引申為複仇或刺殺行為。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近義詞,可參考《漢書》《水經注》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接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握刀的主手,接近刀刃的位置」。接即為握住、操縱的意思,刃則指刀的鋒利部分。
《接刃》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和「刀」兩個部首,「扌」為手部的偏旁,「刀」表示刀具。
根據筆畫順序,「接刃」有8畫,其中「扌」為3畫,「刀」為5畫。
《接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術。在劍術或刀術中,接刃指的是握住刀柄的主手,使手指靠近刀刃,以增加掌握刀具的靈活性和準确性。
相對應的繁體字為「接刃」,字形保持一緻。
古時候「接刃」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在古代金文、篆書或隸書等不同的字體中,形體可能有輕微的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武術高手應當能夠熟練地掌握接刃的技巧。
2. 刀刃鋒利,需小心接刃。
1. 刃口:刀刃的尖端。
2. 劍刃:劍身的鋒利部分。
3. 刀刃:刀的鋒利部分。
4. 筆刃:筆尖、筆鋒。
1. 握刀:同樣指握住刀柄。
2. 接手:接近、接觸事物。
1. 釋刃:放下、松開刀刃。
2. 放刃:放下、松開刀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