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教坊曲名。後為詞牌名。即《憶漢月》。雙調,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四句兩仄韻。因 宋 柳永 詞而名“望漢月”。參閱《詞律》卷五、《詞譜》卷八。
“望漢月”的含義可從詞牌名和文學意象兩個層面理解:
起源與結構
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後演變為詞牌名,又名《憶漢月》。其格式為雙調,共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四句兩仄韻。北宋柳永曾以此詞牌創作,進一步推廣了該名稱的沿用。
代表作品
柳永的《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是典型之作,通過“明月”意象表達離别之苦,如“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别”等句,語言直白卻情感深沉,展現了婉約派風格。
部分資料提到“望漢月”被引申為“遙不可及的願望”(如),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詞學文獻,可能為現代衍生義或誤傳,需謹慎引用。
若需了解柳永原詞全文或詞牌格律細節,可參考《詞律》卷五、《詞譜》卷八等典籍(來源:)。
《望漢月》這個詞在古代詩詞中常常出現,它用來描述人們對于月亮的神往和思念之情。在古人眼中,月亮不僅是天空中一顆明亮的星體,也寄托了人們對于故鄉、親人和美好回憶的思念之情。
《望漢月》的漢字拆分為:氵(三點水)+月。其中,氵為部首,代表水,月表示月亮。漢字總共有7個筆畫。
《望漢月》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離騷》。《離騷》是屈原所作的一篇抒發個人主張、表達痛苦思緒的辭章,其中有一句:“定之以吳越之險,矗之若插于其中。”意為:“以吳越的險地來規定我的位置,就像站在楚漢相隔的水面上。”這裡的“漢”就是指的月亮。後來,人們引用了這句話中的“望漢月”一詞,用來表達對月亮的思念之情。
《望漢月》的繁體字為「望漢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望漢月》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望漢月」。
1. 我在異鄉思念家鄉,望漢月常常淚濕眼眶。
2. 他遠離故鄉已多年,每當夜晚望漢月,都會想起家鄉的美景。
1. 望月:表示美好的祈願和思念。
2. 漢宮:指古代漢族的皇宮,也可用來指代漢族的文化和曆史。
3. 月夜:指夜晚的月亮。
1. 觀月:指欣賞月亮。
2. 望星:表示對星星的思念和遙望。
3. 憶月:指對過去美好的回憶。
1. 望日:與望漢月相對,表示對太陽的思念和眷戀。
2. 憶雲:與憶月相對,表示對雲彩的回憶和美好紀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