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感受深切。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诏詩表》:“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寝。”
“刻肌刻骨”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感受或記憶極為深刻,如同刻在肌膚和骨骼上一樣難以磨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成語通過“刻肌”和“刻骨”雙重強調,比喻對某事的感受或記憶深入身體内外,達到極深的程度。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上責躬應紹詩表》:“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寝。”文中曹植以“刻肌刻骨”表達對自己過失的深刻反省和愧疚之情。
用法與語法
近義詞與對比
刻骨銘心:語義相近,但“刻肌刻骨”更側重生理感受的具象化,而“刻骨銘心”更強調心理層面的深刻。
示例補充
這一成語通過生動的身體比喻,強調記憶或感受的深刻性,適用于文學表達或強調重要經曆的語境。
《刻肌刻骨》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容對事物或感情非常深刻和持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由“刀”和“亥”兩個部首組成,共計2畫。
《肌》:由“月”和“肉”兩個部首組成,共計6畫。
《刻》:由“刀”和“亥”兩個部首組成,共計2畫。
來源:
《刻肌刻骨》這個詞來自于《左傳·僖公十四年》:“夫刻肌者,害他也;刻骨者,害己也。”意為人們應該為别人着想,做事要有自己獨立的原則,并具有堅定的決心。
繁體:
《刻肌刻骨》繁體字為「刻
肌1刻骨2」。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以下是《刻肌刻骨》在古時候的寫法:
《刻肌刻骨》:“刻”字的早期寫法為「釒」,後來逐漸變為現代的「刀」;“肌”字的早期寫法為「月」,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骨”字則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他對科學研究有着刻肌刻骨的熱愛,每天都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組詞:
刻骨銘心、肌膚之親、刻意經營。
近義詞:
銘心刻骨、血肉相連、刻骨鐵心。
反義詞:
敷衍了事、漠不關心、心不在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