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儉的意思、共儉的詳細解釋
共儉的解釋
恭敬而節儉。共,通“ 恭 ”。《左傳·成公十二年》:“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一:“惜哉共儉德,乃為侈所蠱;痛乎神聖姿,遂與夷為侶。”
詞語分解
- 共的解釋 共 ò 相同,一樣:共性。共同。同甘共苦。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共。休戚與共。 一起,一齊:共鳴。共勉。共議。共處(?)。 總計,合計:共計。總共。 與,和:“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儉的解釋 儉 (儉) ǎ 節省,不浪費:儉省。儉樸。勤儉。克勤克儉。 貧乏,歉收:儉月。儉歲。儉腹(腹中空虛,喻知識貧乏)。 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共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共同遵守儉樸的美德或規範,強調在群體或社會中推崇并踐行節儉的風尚。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共儉(gòng jiǎn)
指衆人共同奉行節儉的行為準則或社會風氣。其中:
二、典籍出處與用例
-
《漢書·杜周傳》
"國家承敝,變衰扶危,務在共儉。"
釋義:此處指國家在困難時期需君臣上下共同節儉以渡過危機(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
《禮記·表記》
"君子儉以避難,共儉以為禮。"
釋義:強調通過共同節儉來維護禮制與社會穩定(《禮記正義》卷五十四)。
三、引申含義
- 社會倫理層面:體現集體對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道德自律,如《鹽鐵論》中"共儉以教民"的治國理念。
- 政治治理層面:古代君主常以"共儉"為治國方略,如漢文帝"躬行節儉,以化天下"(《資治通鑒》卷十五)。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于研究古代文化、曆史的學術文獻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集體節儉""崇儉風尚"等現代詞彙替代。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共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而節儉,其中“共”是通假字,通“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共:通“恭”,表示恭敬、謙遜的态度。
- 儉:指節儉、儉省,強調不浪費財物。
- 整體含義:形容人在言行和生活中既保持恭敬的禮儀,又踐行節儉的美德。
2.出處與用例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二年》:“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說明“共儉”在古代是禮儀與治國的重要準則。
- 宋代蘇舜欽在《感興》詩中提到:“惜哉共儉德,乃為侈所蠱”,進一步以“共儉”表達對道德淪喪的痛心。
3.現代理解
-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擴展為“共同勤儉節約”,但此說法未被權威古籍或詞典廣泛采納,需注意區分傳統與引申含義。
4.使用場景
- 適用于描述個人修養(如謙恭節儉)、家風教育,或讨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
5.常見誤讀
- 需注意“共”并非“共同”之意,而是“恭”的通假字,避免混淆詞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宋代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飽眼勃屑蔀落衣采香路蟬娟沉潛剛克存目淡妝濃抹大秋作物大失所望揲揲錘錘棟幹都來端翔發獎绯魚袋俘鹵高昂高照觀聽毫米汞柱鴻書後退話論花仙佳好加侖積極霁鑒雞鳴而起靜縣九棘凱旋看不過撩漉痲瘋米飯狃恩撲抶牽牛蹊清铎請旨胠笈孺褓眚厲升魄伸吭肅景堂廉檀美晚堂為何誣服無患物宗洗兵牧馬席地謝花錫金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