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儉的意思、共儉的詳細解釋
共儉的解釋
恭敬而節儉。共,通“ 恭 ”。《左傳·成公十二年》:“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一:“惜哉共儉德,乃為侈所蠱;痛乎神聖姿,遂與夷為侶。”
詞語分解
- 共的解釋 共 ò 相同,一樣:共性。共同。同甘共苦。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共。休戚與共。 一起,一齊:共鳴。共勉。共議。共處(?)。 總計,合計:共計。總共。 與,和:“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儉的解釋 儉 (儉) ǎ 節省,不浪費:儉省。儉樸。勤儉。克勤克儉。 貧乏,歉收:儉月。儉歲。儉腹(腹中空虛,喻知識貧乏)。 奢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共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而節儉,其中“共”是通假字,通“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共:通“恭”,表示恭敬、謙遜的态度。
- 儉:指節儉、儉省,強調不浪費財物。
- 整體含義:形容人在言行和生活中既保持恭敬的禮儀,又踐行節儉的美德。
2.出處與用例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二年》:“享以訓共儉,宴以示慈惠。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說明“共儉”在古代是禮儀與治國的重要準則。
- 宋代蘇舜欽在《感興》詩中提到:“惜哉共儉德,乃為侈所蠱”,進一步以“共儉”表達對道德淪喪的痛心。
3.現代理解
-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擴展為“共同勤儉節約”,但此說法未被權威古籍或詞典廣泛采納,需注意區分傳統與引申含義。
4.使用場景
- 適用于描述個人修養(如謙恭節儉)、家風教育,或讨論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
5.常見誤讀
- 需注意“共”并非“共同”之意,而是“恭”的通假字,避免混淆詞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宋代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共儉
共儉是一個意為“共同減少浪費,節約開支”的詞語。它由“共”和“儉”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共”字的部首是“八”,總共有6畫;“儉”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畫。
來源
“共儉”這個詞來源于《論語·讓王篇》:“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我朋友乎?”孔子在這裡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以及互助減少浪費的重要性。
繁體
“共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是「共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共字有時會寫成「共0冂」,儉字有時會寫成「俔」。這是古漢字書寫形式的一種變體。
例句
1. 在這個團隊中,大家共儉愛民,節約每一分資源。
2. 實施共儉政策,加強國内的節約意識,促進經濟的發展。
組詞
共同、共赢、共建、儉約、儉省、儉樸
近義詞
共同減少浪費、節約開支的近義詞有節儉、節約、勤儉、簡樸。
反義詞
相反含義的詞有奢侈、浪費、鋪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