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衆的表率、榜樣。 漢 賈誼 《新書·官人》:“知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驩。”
“民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讀音為mín lǜ,指“民衆的表率、榜樣”。該詞強調個人或群體在品德、行為上對大衆的示範作用。
2. 字義分解
3. 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賈誼的《新書·官人》:“知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驩。”。這句話強調具備智慧、行動力和仁德的人,才能成為民衆的榜樣。
4.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讨論曆史人物時,形容德才兼備、能引領社會風尚的人物。例如,在評價官員或賢者時,可稱其為“民率”。
參考來源: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解釋。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義詞,可查閱相關文獻。
民率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民”和“率”兩個部分。其中,“民”是指群衆、百姓的意思,是漢字中的常用字之一;“率”可以表示指引、領導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比率、比例等概念。
“民”字的部首是“氏”,筆畫數為4;“率”字的部首是“玄”,筆畫數為10。
《民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尚書·大禹谟》中的一句話:“率民以時。”意為“引導百姓按時做事”。後來,人們将“民率”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來使用。
在繁體字中,“民率”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字形與現代寫法有些不同。然而,“民率”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不出現特殊變化。
1. 作為領導者,我們應該以民為率,推動社會的進步。
2. 建立一個民率的社會關系是實現和諧發展的基礎。
民衆、民主、民意、領率、帶領、率領、比率
引導、指導、領導、率領
迷失、被動、散漫、失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