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蘑菇 ”。
“蘑菰”是“蘑菇”的異體寫法,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蘑菰指真菌類生物實體,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科,是食用菌的統稱。其形态特征為“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常見于山東、淮北等地,傳統栽培方法為埋桑木、楮木于土中,澆灌米泔水促其生長。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蘑菰蕈》記載:“蘑菰出山東、淮北諸處……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菰,謂其味如雞也。”說明其曆史悠久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在北方方言中,“蘑菰”可作動詞,表示:
又稱“麻菰”“雞足蘑菇”“肉蕈”等,歸入腸、胃、肺經,具有甘平性味。
注意:現代規範寫法為“蘑菇”,而“蘑菰”多用于方言或文學表達,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蘑菰》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大型真菌類植物中的一種。蘑菇通常以傘狀菌蓋和菌褶為主要特征,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菌。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來表示這一種植物。
《蘑菰》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部首的作用是标示植物類的字。它的總筆畫數是19畫:艹(3畫)+ 木(4畫)+ 艹(3畫)+ 綠(4畫)+ 目(5畫)。
《蘑菰》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其中的“蘑”是對植物“蘑菇”的簡稱,而“菰”則是對植物“菰藕”的稱呼。兩個詞語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蘑菰》這一詞彙。
在繁體字中,“蘑菰”這個詞的寫法為「蘑菰」,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蘑菰》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諸葛亮所撰寫的《武經總要》中,用的是“蘑湊”。這種寫法也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但在現代并不常用。
1. 我們家鄉的土壤非常適合蘑菰的生長。
2. 在農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片片蘑菰的身影。
1. 蘑菇
2. 蘑菰菜
3. 蘑菰炒飯
蘑菇、花菇、平菇
非菌類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