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蘑菰的意思、蘑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蘑菰的解釋

見“ 蘑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蘑菰”是“蘑菇”的異體寫法,指代一類大型真菌生物。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逐漸被“蘑菇”替代,但仍可在古籍或方言文獻中發現其使用痕迹。以下是詳細釋義:

  1. 字形與讀音

    字形由“艹”(草字頭)、“磨”“菰”構成,讀音為“mó gū”。“蘑”表音,“菰”原指茭白,此處與“菇”混用,體現古代用字習慣(參考《漢語大詞典》)。

  2. 核心詞義

    指生長在潮濕環境中的傘菌類生物,具有菌蓋、菌褶和菌柄結構,部分種類可食用或藥用,如香菇、草菇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3. 分類特征

    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區别于植物,通過孢子繁殖。古籍《爾雅·釋草》将“菰”與菌類并提,印證其早期分類認知(《中國古代生物學史》)。

  4. 應用與文獻記載

    可食用的蘑菰在《呂氏春秋》中被稱為“味之美者”,藥用價值見于《神農本草經》。明代《本草綱目》明确區分有毒與無毒種類(《中華醫典》數據庫)。

  5. 現代語言演變

    因漢字規範化運動,“蘑菰”寫法被“蘑菇”取代,但方言區(如吳語)仍保留此稱(《漢語方言大詞典》)。《新華字典》第12版僅收錄“蘑菇”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蘑菰”是“蘑菇”的異體寫法,具體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蘑菰指真菌類生物實體,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科,是食用菌的統稱。其形态特征為“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常見于山東、淮北等地,傳統栽培方法為埋桑木、楮木于土中,澆灌米泔水促其生長。

二、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蘑菰蕈》記載:“蘑菰出山東、淮北諸處……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菰,謂其味如雞也。”說明其曆史悠久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三、方言與引申義

在北方方言中,“蘑菰”可作動詞,表示:

  1. 糾纏:如老舍《四世同堂》中“蘑菇了好久”;
  2. 拖延時間:如梁斌《紅旗譜》中“一直蘑菇到五點二十八分”。

四、字義分解

五、相關别名

又稱“麻菰”“雞足蘑菇”“肉蕈”等,歸入腸、胃、肺經,具有甘平性味。

注意:現代規範寫法為“蘑菇”,而“蘑菰”多用于方言或文學表達,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薄笨車表幟鬓颔赤丸捶丸蹿房越脊達靼段段額賞發面點心法司飛翼功率計公欲公朱憨獃痕量赫然聳現鴻雲呴呴皇使混然一體火宿弧深警信金笳記色積祘救饑酒盆捐落力戒淩牀溜達留學麥糠矛渝鳴聲上下木皇南糧鳥啼花落攀隮撲鼕鼕潛默遣書噙口錢觑望趨翔神草摅暢松碎逃學桃夭柳媚鐵車托避銜憤箱工小紅遐升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