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敬重順從。《史記·五帝本紀》:“乃命 羲和 ,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2).猶敬慎。《淮南子·道應訓》:“ 成王 問政於 尹佚 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 劉文典 集解引 王念孫 曰:“順與慎同。”《清史稿·淳度親王允祐傳》:“ 雍正 元年,進封親王,詔褒其安分守己,敬順小心。”
“敬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敬重順從
指對他人的尊重與服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這裡強調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遵循。
敬慎(通“慎”)
在部分語境中,“順”通“慎”,表示恭敬謹慎的态度。如《淮南子·道應訓》提到“使之時而敬順之”,劉文典注解“順與慎同”,說明此用法強調行為上的審慎。
“敬順”既可指對人或事物的尊崇與服從,也可引申為處事謹慎的态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敬順(jìng shùn)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尊敬和順從。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于長輩、上級或者有權威的人表示敬意和尊重,同時也體現了對于規章制度的遵守和順從。
「敬」的部首是「攵」(pū)并且有12畫,「順」的部首是「頁」(yè)并且有18畫。
「敬順」是漢語詞彙,其來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中,人們被要求對長輩和有權威的人表示恭敬和順從,以維持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在繁體字中,「敬」和「順」的寫法分别為「敬」和「順」。
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敬」在古代的寫法為「勉」,而「順」的古代寫法為「舜」。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敬順老師的教導。
2. 兒子對父母很敬順,總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1. 敬意: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
2. 順從:表示遵守他人或規則的意願。
3. 敬畏:表示對于權威或神聖事物的敬重和恐懼。
4. 逆反:表示違抗或反抗。
1. 尊敬:表示對于他人地位、品行或成就的尊重。
2. 順服:表示遵循或服從他人的意願。
1. 反抗:表示不遵從或違背規則、權威或意願。
2. 對抗:表示與他人競争或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