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脖拐的意思、脖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脖拐的解释

亦称“ 脖子拐 ”。亦称“ 脖儿拐 ”。用手打在脑勺子上。犹言嘴巴子,耳刮子。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临完,下车一个子儿没给还不算,还差点给我个大脖拐!” 魏巍 《山雨》第六章:“ 金丝 劈头给了他两脖子拐,打得他膀扇子都抬不起来了。” 管桦 《清风店》:“而老 曹克星 ,活像有人抽冷子在他后脑勺上打了个脖儿拐,张大嘴巴,瞪着眼睛,失魂落魄地望着那个截断他话的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脖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方言色彩的词汇,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以北京、河北等地使用频率较高。从词义构成分析,“脖”指脖颈部位,“拐”在此处并非“转弯”本义,而是引申为“击打动作”,组合后特指用手掌拍击脖颈的动作。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义,该词既可表示长辈对晚辈的惩戒性动作(如“气得爷爷给他一脖拐”),也可用于同辈间玩笑式的肢体接触(如“他笑着给了同伴一脖拐”)。语言学研究表明,“脖拐”的词源可追溯至清代旗人用语,早期形式为“脖儿拐”,后在口语传播中发生音节脱落现象,形成现代通用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脖拐”属于可量化名词,常与“一记”“几个”等量词搭配使用。需注意的是,该词具有鲜明的口语特征,在正式书面语中多被“拍打颈部”“掌掴”等规范表达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脖拐”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用手击打后脑勺或脖子的动作,通常带有惩罚或责备的意味,与“耳刮子”“嘴巴子”类似。例如老舍在《龙须沟》中写道:“差点给我个大脖拐!”。

使用场景

  1. 动作描述:强调击打部位为后脑或颈部,如“打了一脖拐”。
  2. 文学表达:常见于北方方言文学作品,用于刻画人物冲突或情绪,如魏巍《山雨》中“劈头给了两脖子拐”。
  3. 口语化表达:多用于非正式语境,带有粗粝的生活气息。

其他说明

部分网页提到“拐脖儿”指烟筒的直角接头(如、2),但该含义与“脖拐”的击打动作无关,属于同音词混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变体,可参考《龙须沟》《山雨》等文学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紫败挫百君白舞霸僚愎戆伯昏博识多通猜忮陈留八俊迟滞川游炊玉得案二架反馈纷纷穰穰覆逴纲辖广文馆国政故意镐洛豪直横授横恣红心草回歌脚踩两边船嘉响街路惊美谨择寄住郡厉开鑛莨莠连畔六穗绿水青山目瞪口歪攮糠泥鳅脊劝劳取乐攘臂而起山坳善否上尊沈伏蔬饭谈次痛肠头巾气退后忳忳晩末向意下人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