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匿喪的意思、匿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匿喪的解釋

舊時官員祖父母、父母死,不呈報,不服喪,對外隱瞞或另擇時日,謂之匿喪。《舊唐書·劉玄佐傳》:“将佐初匿喪,稱疾俟代,帝亦為隱,數日乃發喪。”《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劉浩然 狀告: 臧榮 不依父姓改作 莊榮 ,伊父 莊覺 ,并母 陳氏 病故後受 吉州 路知事,不候服闕,匿喪之任,於例有違。”《清會典事例·吏部·為本生父母繼母及庶祖母治喪》:“如有匿喪不報者,照匿喪例革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匿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違法行為,具體指官員在祖父母或父母去世後,隱瞞死訊、不報朝廷、不按規定服喪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官員在直系親屬(如父母、祖父母)去世後,未向朝廷申報丁憂(即離職守孝),反而隱瞞喪事繼續任職,或另擇時間補辦喪儀,均屬于“匿喪”。這種行為被視為嚴重違背封建倫理和禮法制度。

  2. 曆史背景與制度
    古代官員需遵守“丁憂”制度,通常需離職服喪27個月(三年)。匿喪者不僅逃避了孝道責任,還涉及欺君之罪。例如《六部成語注解》提到,官員若隱匿父母喪事,将面臨重刑。

  3. 法律後果

    • 唐代《舊唐書》記載劉玄佐部下隱瞞其死訊,稱病拖延發喪;
    • 元代《元典章》記載臧榮未服喪便赴任官職,被檢舉後按律處罰;
    • 清代規定匿喪者直接革職查辦。
  4. 社會性質
    匿喪不僅違反法律,更被視作道德淪喪的表現。其核心矛盾在于官員對權力地位的貪戀與儒家孝道倫理的沖突。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法典、史書記載及制度注解,反映了傳統社會對孝道與禮法的嚴格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匿喪的意思

《匿喪》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隱藏忍受喪失、遭遇困境等不幸的心情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匿喪》的部首是“匚”,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匿喪》這個詞源于古代典籍《尚書·仲虺之官》中的一句話:“期立於于楚國,匿喪。”繁體字為「匿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匿喪》的寫法有所變化。最早的寫法是「匿喪」(喪意為悲痛),後來演變為「匿喪」。

例句

1. 他一直匿喪在自己的内心深處。

2. 面對失敗,他選擇匿喪苦痛,繼續努力。

組詞

匿名、匿藏、匿形

近義詞

隱藏、掩飾、承受

反義詞

表白、坦誠、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