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體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國輔 常見君公有謀贊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殊不知君公凡徒見待。”
“明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明恤指“寬容體恤”,強調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态度。該詞由“明”(明智、明理)與“恤”(體恤、憐憫)組合而成,整體表達一種理性與情感并存的關懷。
最早見于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怨怒》:“國輔常見君公有謀贊之能,明恤之量。” 此句以“明恤”形容人的德行,指其既有謀略又能體恤他人。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上位者的品德,如宋代劉筠詩句“申明恤刑诏”,即通過體恤民情來慎用刑罰。
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釋義、古籍用例及漢字演變,主要參考權威詞典和漢字解析。
《明恤》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對他人遭受不幸、悲哀或困擾時的關心、同情和安慰之情。這個詞形容人們的心思明亮,對他人的痛苦和困難能夠感同身受。
《明恤》這個詞的部首是「日」,也可以寫作「明心」,字形上由「日」和「心」組成。它一共有12個筆畫。
《明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虞夏書·盛德》。在現代漢語中,它的繁體寫法是「明恤」,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代,「恤」這個字的曾有不同的寫法。如隋朝時期的「恤」字上方帶有「心」部,表示對他人的關心;而在明朝的《康熙字典》中,則将「恤」單獨呈現。
1. 他對朋友的失業問題表示了非常的明恤。
2. 在困難時,真正的朋友會給你提供無微不至的明恤。
組詞:同情、憐憫、安慰、疼惜、關心。
近義詞:憐憫、同情、關切。
反義詞: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