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艾衣的意思、艾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艾衣的解釋

古俗,端午日采艾葉合綿制衣,謂服之能祛毒。《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時,採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 宋 葉隆禮 《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采艾葉與綿相和絮衣,七事國主著之,蕃 漢 臣僚各賜艾衣三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艾衣”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習俗,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在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采集艾葉與絲綿混合制成衣物,古人認為穿着這種衣物可祛除毒氣和濕氣,具有驅邪保健的作用。

二、文化背景與用途

  1. 端午習俗:源于古代農村生活,艾草因具有驅寒、祛濕、避毒等功效,被制成衣物或佩戴物,成為端午節的重要風俗。
  2. 制作方式:将艾葉曬幹後與絲綿混合,縫制成衣。據《遼史》《契丹國志》記載,遼代宮廷會在端午日制作“艾衣”賞賜臣僚。
  3. 象征意義:艾衣材質樸素,無華麗裝飾,後也引申為形容衣着簡樸的象征。例如屈原流放期間曾穿艾衣,體現其清貧堅韌的形象。

三、文獻記載

宋代葉隆禮的《契丹國志》提到:“五月五日午時,采艾葉與綿相和絮衣,七事國主著之。”印證了這一習俗在曆史上的真實存在。

“艾衣”既是古代端午節的保健衣物,也是樸素生活的文化符號,體現了傳統醫學與民俗的融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關于《艾衣》的一些解釋

艾衣(ài yī)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和“衣”,筆畫數為8。它源自漢字并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艾衣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由“⺾”和“衣”兩部分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她穿着一身華麗的艾衣,引來了一衆人的贊歎。”

關于艾衣的組詞,可能包括“艾衣裳”、“艾衣香”等。近義詞可能有“華服”、“豔衣”等,而反義詞可能有“樸素服飾”、“素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