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容体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国辅 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殊不知君公凡徒见待。”
“明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明恤指“宽容体恤”,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态度。该词由“明”(明智、明理)与“恤”(体恤、怜悯)组合而成,整体表达一种理性与情感并存的关怀。
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怨怒》:“国辅常见君公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 此句以“明恤”形容人的德行,指其既有谋略又能体恤他人。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上位者的品德,如宋代刘筠诗句“申明恤刑诏”,即通过体恤民情来慎用刑罚。
以上解析综合了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汉字演变,主要参考权威词典和汉字解析。
《明恤》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受不幸、悲哀或困扰时的关心、同情和安慰之情。这个词形容人们的心思明亮,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能够感同身受。
《明恤》这个词的部首是「日」,也可以写作「明心」,字形上由「日」和「心」组成。它一共有12个笔画。
《明恤》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虞夏书·盛德》。在现代汉语中,它的繁体写法是「明恤」,与简体中文相同。
在古代,「恤」这个字的曾有不同的写法。如隋朝时期的「恤」字上方带有「心」部,表示对他人的关心;而在明朝的《康熙字典》中,则将「恤」单独呈现。
1. 他对朋友的失业问题表示了非常的明恤。
2. 在困难时,真正的朋友会给你提供无微不至的明恤。
组词:同情、怜悯、安慰、疼惜、关心。
近义词:怜悯、同情、关切。
反义词:冷漠、无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