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枯後根斷遇風飛旋的蓬草。《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商君書·禁使》:“飛蓬遇飄風而行千裡,乘風之勢也。”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三五:“遊子如飛蓬,佳人曠千裡。”
(2).比喻輕微的事物。《管子·形勢》:“飛蓬之問,不在所賓。” 許維遹 案:“飛蓬,言其輕微也。‘問’應作‘間’,‘間’與‘諫’通。諫而不聽者謂之輕微之諫。”
(3).比喻蓬亂的頭發。 晉 左思 《白發賦》:“髮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顔,今從飛蓬。” 明 陸采 《明珠記·會内》:“孤身何幸脫樊籠,兩鬢飛蓬,半世漂蓬。” 清 唐孫華 《夏重談金陵舊事》詩:“復有故宮妃,飛蓬亂雙髲。”
(4).比喻行蹤飄泊不定。《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嗟飛蓬之日永,恨流梗之無還。” 唐 李白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飛蓬是漢語中兼具植物特性與文學意象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飛蓬指菊科飛蓬屬(Erigeron)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征包括:
在古典文學中,“飛蓬”被賦予深層文化内涵:
《詩經·衛風·伯兮》首提“自伯之東,首如飛蓬”,以飛蓬喻亂發,引申為遊子、征夫漂泊無依的狀态。後世如李白“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延續此意象。
曹植《雜詩》歎“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借飛蓬的隨風飄蕩暗喻命運浮沉,成為詩人感慨身世際遇的經典符號。
釋為:“莖高尺餘,葉似柳而多鋸齒。秋日開花,色白或淡紅。種子有冠毛,隨風飛散。” 強調其植物屬性與名稱由來(卷12,頁831)。
科學描述飛蓬屬植物全球分布及中國約35種的分類特征,指出其冠毛結構利于風力傳播(第74卷,菊科)。
段玉裁注“蓬”字:“草名,幹葉斷根,遇風辄拔而飛”,揭示命名與風力的關聯性。
“飛蓬”一詞融合了植物學特征(菊科草本、風媒傳播)與人文象征(漂泊、無常),其雙重意涵在漢語中沿用逾兩千年,成為自然物象與情感投射的經典載體。
“飛蓬”一詞的含義可從植物學、文學象征及易混淆字詞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飛蓬是菊科飛蓬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5-60厘米,莖直立,葉呈倒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兩面密布硬毛。秋季開花,外圍白色花瓣,中心黃色,果實具白色冠毛,成熟後易隨風傳播。其生命力頑強,常見于荒野,兼具觀賞與藥用價值()。
在流行文化中,如遊戲《仙劍奇俠傳三》,“飛蓬”被賦予神将角色名,借其漂泊意象呼應劇情()。需注意,文學與生物學中的“飛蓬”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貶挫變風必世宸扉傳宰從父兄翠藍厝置待選電氣化鐵路瘹星釣魚端敏反嘴奮命伏虎降龍孤藏國香鎬洛宏宏黃老術壺裡乾坤見賢今上官家酒觞系腰決斷如流開封亢麗铿亮克石厘革禮贶令典臨身門闾明恕霹震傾搖七女池勸諷人工湖戎副生喇喇設奇獅蠻適長孫手剳稅戶頭曙鐘算囊桃花鹽通印巫兒下車伊始相蕩鄉落蠍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