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棰杖的意思、棰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棰杖的解釋

猶棍棒。《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


箠杖:1.棍棒。 漢 王充 《論衡·訂鬼》:“病者因劇身體痛,則謂鬼持箠杖毆擊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興定 初, 朮虎高琪 為相,惡士大夫,有罪輒以軍儲論,加箠杖。” 明 張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聖慈俯從,曲賜寬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稱仁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棰杖”為古代漢語複合詞,由“棰”與“杖”兩個獨立名詞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棰”讀作chuí,本義為短木棍或木制擊打工具,《說文解字》記載其“擊馬杖也”,早期專指驅趕牛馬的器具,後延伸為刑具。而“杖”讀作zhàng,原指可支撐行走的木棍,《禮記·曲禮》鄭玄注稱“五十杖于家”,後演變為官府施行體罰的刑具[來源1][來源2]。

該詞在漢代文獻中常見組合使用,《漢書·刑法志》記載“棰長五尺,其本大一寸;杖以竹為之”,表明二者在漢代已形成規範的刑具制式。唐代杜佑《通典·刑制》詳述“棰杖之制”包含材質、尺寸、擊打部位等執行細則,說明其作為法定刑罰工具的制度化特征[來源3]。

從文化内涵分析,“棰杖”承載着古代律令體系的等級觀念:《周禮·秋官》規定“大罪撲之以杖,小罪譴之以棰”,折射出根據罪行輕重匹配不同刑具的司法邏輯。北宋沈括《夢溪筆談》特别記載了刑具形制改革,印證該器具在司法實踐中的實際應用[來源4]。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常識》中指出,“棰杖”作為曆史詞彙,其語義場已縮小至專業史學研究範疇,日常語境中多拆分為單字使用[來源5]。

網絡擴展解釋

“棰杖”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huí zh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棍棒
    指短木棍或類似棍棒的器物,常用于古代刑罰或日常工具。例如《後漢書》提到“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此處“棰杖”即指棍棒類刑具。

  2. 拷打行為
    引申為用棍棒實施杖刑或毆打。如元代文獻記載“有罪輒以軍儲論,加箠杖”,強調其作為刑罰手段的功能。


二、字源解析


三、文獻例證

  1. 《論衡·訂鬼》:
    “病者因劇身體痛,則謂鬼持棰杖毆擊之”,此處“棰杖”描述鬼怪持棍棒攻擊的意象。
  2. 《歸潛志》:
    元代記載官員濫用“箠杖”拷打士大夫,體現其作為刑罰工具的殘酷性。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查閱文獻原文或詳細字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如、4)。

别人正在浏覽...

包席被甲執鋭邊土敝蓋不棄襯搭赤膊脣齒詞官打花鼓貂珠鬥力翻複無常放越樊萦發願複寫紙噶霏睾茝槁死共同語言搆讦管韻匦匣鼓智寒氣刺骨合化懷怪環介換馬宦囊火漆假手看破紅塵空行仙利己陵司飂冽滿算腼怍柰久撚訣盤壠披錦跄跻起陸青臯清玩全遂鵲構日久歳深上套受書歲口隨俗貼承體脹系數霧氣廂紅旗小性兒郄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