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泯滅俗念,使心境甯靜。《魏書·逸士傳序》:“冥心物表,介然離俗,望古獨適,求友千齡,亦異人矣。” 唐 修雅 《聞誦法華經歌》:“合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腸裡。” 宋 葉適 《謝除華文閣待制提舉嵩山崇福宮表》:“迄無顯效於盛時,固合冥心於暮齒。”《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寳玉 自在靜室,冥心危坐。”
(2).潛心苦思;專心緻志。《晉書·隱逸傳·辛谧》:“是故不嬰於禍難者,非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與吉會耳。” 宋 蘇舜欽 《诏獄中懷藍田高先生》詩:“仰首羨飛鳥,冥心思故山。”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難者雖緊要,且置之度外;易者雖不緊要,亦當冥心搜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自甲午 中 日 一戰,而吾國以東海大邦,見敗於 扶桑 三島,知微之士,乃冥心孤往,探索其由。”
“冥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泯滅俗念,使心境甯靜
指通過摒棄世俗雜念,達到内心平和、超脫的狀态。例如《魏書·逸士傳序》提到“冥心物表,介然離俗”,強調脫離世俗紛擾的專注境界。
潛心苦思;專心緻志
形容全神貫注地投入思考或行動,不受外界幹擾。如宋代葉適的《謝除華文閣待制表》中“冥心於暮齒”,即指晚年仍專注治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不同語境下的延伸含義,可參考、5、8中的文獻來源。
冥心是一個形容詞,指一個人專注或專注于某個事物的狀态。它由冖部和心部組成。
冖是冥心的部首,它表示隱藏、遮蓋的意思。心是冥心的偏旁部首,它代表心靈、思想。
冥心一詞源自《淮南子·釋名訓》。在繁體字中,冥心的寫法為「冥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冥心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冥心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冥心」。
以下是冥心的例句:
1. 在考試中,他全神貫注、冥心學習。
2. 在修煉中,她要保持冥心,以達到内心的平靜。
冥心的組詞有:冥思、冥想、冥頑不靈。
冥心的近義詞是專注、全神貫注。
冥心的反義詞是散漫、分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