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魏书·逸士传序》:“冥心物表,介然离俗,望古独适,求友千龄,亦异人矣。”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表》:“迄无显效於盛时,固合冥心於暮齿。”《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寳玉 自在静室,冥心危坐。”
(2).潜心苦思;专心致志。《晋书·隐逸传·辛谧》:“是故不婴於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耳。” 宋 苏舜钦 《诏狱中怀蓝田高先生》诗:“仰首羡飞鸟,冥心思故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自甲午 中 日 一战,而吾国以东海大邦,见败於 扶桑 三岛,知微之士,乃冥心孤往,探索其由。”
"冥心"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包含两个维度:
一、潜心苦思 指集中精神深入思考的状态。《汉语大词典》记载此词最早见于《隋书·王劭传》"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该用法在古籍中常见,如《旧唐书·姚璹传》载"璹督作役,夜以继日,冥心构思,深为武后所赏"。
二、清心寡欲 指排除杂念的修心境界。《中论·考伪》云"故夫饰声者,欲人之惑也;作色者,欲人之眩也。故先王恶夫伪而痛绝之"。此义项在理学著作中多见,如《朱子语类》卷十二论及"学者须是冥心静虑,理会道理,方得纯粹"。
该词的构词法具有典型文言特征:"冥"取幽深玄远之义,"心"指思维主体,二字组合既保留单字本义又产生新语义场。从词性演变看,先秦多作动词短语,汉魏后凝固为复合动词,宋明时期衍生出形容词用法。
主要参考来源:
“冥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
指通过摒弃世俗杂念,达到内心平和、超脱的状态。例如《魏书·逸士传序》提到“冥心物表,介然离俗”,强调脱离世俗纷扰的专注境界。
潜心苦思;专心致志
形容全神贯注地投入思考或行动,不受外界干扰。如宋代叶适的《谢除华文阁待制表》中“冥心於暮齿”,即指晚年仍专注治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不同语境下的延伸含义,可参考、5、8中的文献来源。
八戒鼻龙滨洲铁路不屈不挠裁国侧不楞斥幽出头椽儿先朽烂从俗盗鬻等闲滴定管焚次风移覆蔀服舆公卿衮绣国师咳气鹤兵訇轰后天失调井绳眷渥巨函局节可手两王立柜龙牙轴陋制黾窟末盐貊泽南车拿贼拿赃霓云乔禁架绮季祠邛筰啓体桑上寄生删割生菩萨申治梳妆送青诉说天半怗马推燥居湿推转土仪望顶微纤吴王脍余霞服纤小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