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駐節,停車。節,車行的節度。《楚辭·離騷》:“吾令 羲和 弭節兮,望 崦嵫 而勿迫。” 洪興祖 補注:“弭,止也。” 馬茂元 注:“弭節,猶言停車不進。” 南朝 宋 顔延之 《祭屈原文》:“訪懷沙之淵,得捐珮之浦,弭節 羅 潭,艤舟 汨 渚。” 宋 蘇轼 《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候吏報君來,弭節江之湄。” 明 歸有光 《東隅說》:“弭節乎 暘谷 之地,總轡乎 扶桑 之墟。” 清 黃遵憲 《度遼将軍歌》:“自從弭節駐 雞林 ,所部精兵皆百鍊。”
(2).少停,一會兒。《文選·宋玉<高唐賦>》:“飛鳥未及起,走獸未及發,弭節奄忽,蹄足灑血。” 李周翰 注:“弭節,猶少時也,言鳥獸未及遠飛走,少時之間,蹄足之上皆以灑血。”
(3).駕馭車子。《文選·張衡<東京賦>》:“ 大丙 弭節, 風後 陪乘。” 薛綜 注引 高誘 曰:“二人, 太乙 之禦也。”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将朝聖王,匪敢晏寧,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唐 虞世南 《從軍行》之二:“ 塗山 烽候驚,弭節度 龍城 。” 唐 韋應物 《寄大梁諸友》詩:“分竹守南 譙 ,弭節過 梁 池。”
弭節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停車或緩行。本義為按住車行的節度,使車馬減速或停止行進。
例:《楚辭·離騷》載:“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意為:我命羲和停鞭緩行,遙望崦嵫山勿急于靠近。)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于是楚王乃弭節徘徊,翺翔容與。”(描述楚王停車徘徊,從容遊觀。)
洪興祖《楚辭補注》注:“弭,止也;節,行節度。”引申為駐足觀覽或暫歇行程。
在當代語境中,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表“停歇”“流連”,如“弭節青丘”(于仙境停駐)。
參考資料:
“弭節”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弭”與“節”的原始意義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資料,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駐節停車
“弭”意為停止,“節”指車行的節奏或節度。合指停車暫駐,常見于描述車馬行進中的停頓。
文獻例證:
短暫停留
引申為片刻停留,強調時間上的短暫性。
文獻例證:
薄濕濕慘緑年華長楸誠僞抽脅黛潑獨鶴笃疴耳喑豐財封面祓送廣夏細旃豪情皓羽呵斥合拱橫論紅夷胡祿江水驚破卷覆秬草開化可乘之機空空洞洞濫塵蠟扡冷飛白兩旦兩情麗淫闾伍貌禅毛孩麻脂梅伯迷而知反嫔侍情識覃研窮期悛革弱勢商弦捎話生死之交奢盼史稿世裡勢傾朝野守視提偶吾土鹹壤蕭牆禍起下聲徙播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