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遂意,如願;隨從己意。《漢書·王莽傳中》:“葦然閔 漢氏 之終不可濟,斖斖在左右之不得從意,為之三夜不禦寝,三日不禦食。” 顔師古 注:“言欲助 漢 室而迫天命,不得從其本意也。” 晉 王羲之 《農敬親帖》之三:“情事不得從意,可歎可歎!” 唐 張懷瓘 《書議》:“臨事制宜,從意適便。”
“從意”是現代漢語中相對少用的組合詞彙,其核心含義需通過單字訓诂與典籍用例進行解析。
一、字源本義 “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列有“隨行、依順”義項,如《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意”在《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中釋為“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指内在思想活動。
二、組合釋義 二字連用形成動賓結構,可解作“順從心意”,與古漢語“從心”義近。東漢鄭玄注《禮記·檀弓》“喪事欲其縱縱爾”時提出“縱縱,趨事貌。從意,急遽也”,此處“從意”特指喪禮中遵循禮制要求的精神狀态。
三、文獻用例 唐代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引“行事當從意于理”之句,強調行為應當符合理性思維。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三載“學者須是從意根上做工夫”,指向道德修養的内在自覺性。
四、現代轉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列詞條,但參照“從心所欲”“恣意妄為”等成語結構,可推知該詞在特定語境中可表達“遵循主觀意願”或“放任心念”的雙重語義傾向,具體内涵需結合上下文判定。
“從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遂意、如願”或“隨從己意”,強調按照個人意願或内心想法行事。例如《漢書·王莽傳》中“不得從意”即表達未能實現本意。
詳細解釋
該詞不僅指表面順從,更包含通過觀察他人細微表情、神态來推測其真實想法的能力,常用于形容人際交往中的敏銳洞察力。例如:“情事不得從意,可歎可歎!”(晉·王羲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溝通中的心理揣摩,或表達對未能如願的遺憾。現代例句如:“盲從意識形态教條”(查字典例句)。
文獻例證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遂意”“順意”,反義詞則如“違意”“逆意”。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衣觀音闆厘标識标準時間鼻赤不分皂白城第打滑丹魄典座二分明月佛道艾革作骨灰盒好人豪上鶴目藿粱賤俘腳踏兩隻船繳奏景征晉紳抉耳空然诳曜憐慜理料林臯黎旭緑蟻茂德毛厘錨鍊孟竹靡雕銘記奶酒曝衣遷斥騎長鲸清淺茕妻棄繻郎曲欄梢條聖鄉時點食墨舒舒服服桃來李答天雠馱筐完完問詢戊己校尉相輪閑深小子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