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遂意,如願;隨從己意。《漢書·王莽傳中》:“葦然閔 漢氏 之終不可濟,斖斖在左右之不得從意,為之三夜不禦寝,三日不禦食。” 顔師古 注:“言欲助 漢 室而迫天命,不得從其本意也。” 晉 王羲之 《農敬親帖》之三:“情事不得從意,可歎可歎!” 唐 張懷瓘 《書議》:“臨事制宜,從意適便。”
“從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遂意、如願”或“隨從己意”,強調按照個人意願或内心想法行事。例如《漢書·王莽傳》中“不得從意”即表達未能實現本意。
詳細解釋
該詞不僅指表面順從,更包含通過觀察他人細微表情、神态來推測其真實想法的能力,常用于形容人際交往中的敏銳洞察力。例如:“情事不得從意,可歎可歎!”(晉·王羲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溝通中的心理揣摩,或表達對未能如願的遺憾。現代例句如:“盲從意識形态教條”(查字典例句)。
文獻例證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遂意”“順意”,反義詞則如“違意”“逆意”。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從意(cóng yì)是一個有豐富含義的詞語,包含多方面的引申義。從意的意思可以是從字面上理解為“從事于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從事、涉及到、與某事或某方面有關”。這個詞語常常用來表示某人或某事與某種意義或某方面有關聯。
從意的部首是從(rén)部,總共有4個筆畫。
從意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内篇·知北遊》一篇中,該詞的用法隨後由人們廣泛引用。從意一詞表達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和人生哲學。
從意的繁體字為「從意」。
在古代,寫從意的方式略微不同。通常是用「從」字作為主體,下方加上「言」(yán)字作為承接,整體形狀更為簡潔。
1. 他們兩個人一直從意上都有很好的默契。
2. 這篇文章從意上探讨了生活的意義。
1. 從意而言
2. 從意而為
3. 從意而動
1. 意蘊
2. 意義
3. 涵義
1. 不經意
2. 隨意
3. 散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