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螟蟊的意思、螟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螟蟊的解釋

兩種吃稻的害蟲。 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元年冬無澤,穴處長螟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螟蟊”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螟”和“蟊”兩種害蟲名稱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1. 分字釋義

    • 螟:指螟蟲,屬于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常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莖部或穗部,導緻植株枯死或減産。
    • 蟊:原指蟊賊(蝼蛄等),屬于直翅目害蟲,主要啃食作物根部或幼苗,破壞植物生長基礎。
  2. 整體含義
    二者合稱“螟蟊”,泛指危害農作物的兩類典型害蟲,尤其對水稻種植造成嚴重威脅。古漢語中常以這類詞彙代指農業災害或社會中的破壞性因素。

  3. 補充說明
    在《詩經》等古籍中,“螟”“蟊”常與其他害蟲(如“賊”“蠈”)并列出現,體現古代對農業蟲害的細緻分類。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危害或防治方法,建議結合農業專業資料擴展閱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螟蟊的意思

螟蟊(míng huí)是一個常見的動物名稱,指的是一種體形較小的昆蟲。它屬于蛾科,成蟲有灰色或棕色的翅膀,幼蟲則是白色的。螟蟊主要以各類植物的嫩葉或果實為食,對農作物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拆分部首和筆畫

螟蟊這個詞的部首是蟲(蟲字旁),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螟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的命名是根據螟蛉科昆蟲學名“Tineidae”的音譯而來。在古代的文獻中,螟蟊也常被用來形容小蟲子或捕食植物的昆蟲。

繁體

螟蟊的繁體字為「螟蛉」,蛉字邊上的「蟲」字旁表示它屬于昆蟲一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螟蟊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例如,明代時期的《康熙字典》中将螟蟊寫作「蝱蟊」。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變體。

例句

1. 農民們發現田裡的螟蟊正在猖獗,他們趕緊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2. 剛剛孵化出來的螟蟊很小,但它們能快速生長并對莊稼造成食害。

組詞

螟蟊繁殖、螟蟊幼蟲、螟蟊害蟲、螟蟊防治。

近義詞

蠶蛾、蠶蛾。

反義詞

害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