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螟蟊的意思、螟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螟蟊的解釋

兩種吃稻的害蟲。 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元年冬無澤,穴處長螟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螟蟊"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構詞形式的複合名詞,本義指兩類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後衍生出多重文化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釋義,該詞可分三層次解讀:

一、字源本義 "螟"特指蛀食禾心的螟蛾幼蟲,如《爾雅·釋蟲》載"食苗心,螟";"蟊"指食禾根的害蟲,《說文解字》釋為"蟲食艸根者"。二字合稱始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漢代鄭玄注疏明确指出"食心曰螟,食根曰蟊"。

二、引申詞義

  1. 災害象征:古代農書《齊民要術》将螟蟊列為"五谷之害",與蝗災并稱農業大患,如北魏賈思勰記載"春鋤起地,夏以除草,秋以殄螟蟊"。
  2. 社會隱喻:《舊唐書·文宗紀》用"螟蟊為災"喻指貪官污吏,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詩集傳》中引申為"禍國殃民者"。

三、現代應用 在昆蟲分類學中,螟蟊已不作為規範生物學術語,但在農史文獻中仍特指鱗翅目螟蛾科(如三化螟)與鞘翅目金龜子科(如蛴螬)兩類幼蟲的複合危害現象。現代《植物保護大辭典》将其列為古代蟲害的代稱詞條。

文獻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中國農業出版社《植物保護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螟蟊”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螟”和“蟊”兩種害蟲名稱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1. 分字釋義

    • 螟:指螟蟲,屬于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常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莖部或穗部,導緻植株枯死或減産。
    • 蟊:原指蟊賊(蝼蛄等),屬于直翅目害蟲,主要啃食作物根部或幼苗,破壞植物生長基礎。
  2. 整體含義
    二者合稱“螟蟊”,泛指危害農作物的兩類典型害蟲,尤其對水稻種植造成嚴重威脅。古漢語中常以這類詞彙代指農業災害或社會中的破壞性因素。

  3. 補充說明
    在《詩經》等古籍中,“螟”“蟊”常與其他害蟲(如“賊”“蠈”)并列出現,體現古代對農業蟲害的細緻分類。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危害或防治方法,建議結合農業專業資料擴展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青白宣傍今焙茶邊鑰餅拓不硋茶園乘垲畜肥惷惷春人俶擾出頭人從橫擔纏堕負訛幻放電翻衾倒枕公厲冠佩鬼钗橫步黃鶴仙人皇樞獎項簡旨交擱樛纏酒餘茶後爛斧柯辣撻滅相命教奶口親戚邱山三部曲三倒山陰沙犀沈悍身姿世難收訖水旦四殃松湍松裔陶醉特立讬缽未遇蚊吟五馬圖無相無作轄邑脅盾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