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冠佩 ”。
亦作“ 冠珮 ”。1.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飾。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魏文帝<遊宴>》:“月出照園中,冠珮相追隨。” 宋 蘇轍 《次韻姚道人》之一:“他年解冠佩,共遊無邊疆。”
(2).指官吏。 宋 範成大 《晝錦行送陳福公判信州》詩:“ 漢 家 麟閣 多王侯,冠佩相望經幾秋。” 清 顧炎武 《十廟》詩:“復見十廟中,冠佩齊趨蹌。”
(3).婦女用的帽子與佩飾。 元 郝經 《天賜夫人詞》:“負來燈下驚鬼物,雲鬢欹斜倒冠佩。”
“冠佩”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官吏的冠與佩飾
指古代官員穿戴的正式冠冕及佩戴的裝飾物,象征身份與禮儀。例如南朝梁江淹詩句“月出照園中,冠珮相追隨”,即描繪官吏冠佩的莊重場景。
代指官吏群體
因冠佩是官員的标志,故可引申為官吏的統稱。如宋代範成大詩雲“漢家麟閣多王侯,冠佩相望經幾秋”,即以“冠佩”指代朝中官員。
婦女的帽飾與佩飾
此義項使用較少,多指女性服飾中的頭冠與配飾()。
“冠佩”既可指具體的官員服飾,也可象征官吏階層,偶用于描述女性裝飾。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多見于古典文獻與詩詞。如需進一步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冠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戴在頭頂和脖子上的裝飾物。
《冠佩》的部首是“冖”和“亻”,其中“冖”是冠的部首,表示與頭有關的意思,而“亻”是人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冠佩》共有12畫。
《冠佩》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出現在金文中。
在繁體字中,冠的部分被寫作“冠”,佩的部分被寫作“佩”,整體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的《冠佩》是這樣寫的:冠字的木字旁寫作“又”,并且“佩”字的少字旁寫作“巾”,最初的意思是“以巾絢修飾”。
1. 他戴着華麗的冠佩參加了宴會。
2. 媽媽将她最喜愛的冠佩交給了我。
1. 冠冕:指戴在頭頂的華麗裝飾物。
2. 佩劍:指懸挂在腰間的劍。
1. 首飾:指戴在身體各個部位的裝飾物。
2. 钗環:指戴在頭發上的裝飾品。
素裝:指沒有裝飾和附屬品的簡單服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