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宋代李公麟作。紙本長卷。白描。共五段,每段繪一人牽一馬。每匹馬後有黃庭堅箋記,馬名标為鳳頭骢、好頭赤、照夜白、錦膊骢、滿川花(此名原佚,據後人畫錄補),皆宋皇家用馬。線條準确優美,馬匹、人物均極具風采。
《五馬圖》是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的絹本白描繪畫作品,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該畫以五段式構圖描繪了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五匹名馬及牽馬的奚官,展現了宋代鞍馬畫的巅峰技藝。以下是其核心信息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解析:
題材與背景
作品創作于北宋元祐年間(約1086-1094年),原名《元祐五馬圖》,記錄了西域進貢的五匹駿馬:鳳頭骢、錦膊骢、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第五匹馬名原佚,據後世補錄)。每匹馬後附黃庭堅題跋,詳述馬的年齡、進貢時間及所屬馬廄。
人物與裝束
五名牽馬人中,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神态各異,或威嚴或恭謹,與馬匹動态呼應,形成和諧畫面。
白描技法
李公麟以單線勾勒的“白描”手法呈現,線條流暢精準,通過墨色濃淡變化表現馬的骨骼、肌肉與皮毛質感,雖無設色卻形神兼備,被譽為“白描典範”。
寫實與象征結合
畫作既忠實再現馬的生理特征(如西域馬的高大健碩),又通過動态設計賦予其内在精神,如昂首闊步的“照夜白”彰顯皇家威儀,體現了宋代文人“格物緻理”的追求。
遞藏與重現
該畫曆經南宋内府、元明藏家、清宮收藏,清末被溥儀盜運出宮後流入日本,一度被認為毀于戰火,2019年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中重現。
文化影響
作為“宋畫第一”的經典之作,其白描技法對後世鞍馬畫影響深遠,黃庭堅題跋更使其兼具藝術與文獻價值,成為研究宋代貢馬制度與文人交遊的重要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展覽記錄(來源2、7、11)或黃庭堅題跋研究(來源8、12)。
《五馬圖》是一幅描繪了五匹馬的圖畫,其中每匹馬都有不同的形象、動作和表情,寓意着活力、機警和高昂的精神狀态。這幅畫往往被用來形容人物精神煥發、奮發有為、勇往直前的狀态。
《五馬圖》的拆分部首是“馬”字的部首,即馬與它組成的其他漢字部首一樣。根據《康熙字典》記載,馬的部首是馬字自己,表示馬;它的筆畫數為10畫,屬于比較複雜的漢字。
《五馬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位著名畫家吳道子。吳道子是唐代畫家,他擅長繪畫馬的形象,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畫作。其中,《五馬圖》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繁體字中,《五馬圖》可以寫作「五馬圖」。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是有所差異的。《五馬圖》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基本上還是以今天常見的簡化字形式為主。
1. 他的工作精神就像《五馬圖》中的馬一樣,充滿了活力和朝氣。
2. 在比賽中,他的表現真是《五馬圖》般的英姿勃發。
五馬奔騰、五馬分屍、五馬分屍之刑
五匹馬、五匹馬奔騰圖
五馬不存、五驢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