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cked] 喪失德性
幹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實在有點喪德
玩物喪志,玩人喪德
(1).喪失德行。《書·旅獒》:“玩人喪德。”《北齊書·楊愔傳》:“自 天保 五年已後,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
(2).缺德。 吳組缃 《山洪》三四:“不能斷了人家香火喂。總不能做那個喪德的事喂。”
“喪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g dé,其核心含義指喪失德行或德性,常用于描述道德敗壞、違背倫理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喪失德行
指個人或群體在道德層面的堕落,例如損人利己、違背良心等行為。如《尚書·旅獒》提到“玩人喪德”,強調輕視他人會導緻道德喪失。
“開口譏诮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出自《傳家寶》)
缺德
在口語中可引申為“缺德”,即行為惡劣、不顧他人利益。例如吳組缃在《山洪》中批評“喪德的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後見于《北齊書》等典籍,如“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體現其作為傳統道德評判的延續性。
“喪德”強調道德層面的喪失,既可指具體行為(如欺騙),也可形容整體品性的敗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多含貶義,適用于嚴肅的道德批判或勸誡場景。
“喪德”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或行為缺乏道德、品德或倫理的概念。
“喪德”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口”,它們的拼音分别是“yī”和“kǒu”,構成的字形有4畫。
“喪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賈誼傳》中,“賈誼為人大進而惡弘…”表達對于賈誼個人品德的批評。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看到類似的詞如“喪義”、“喪心”等。在繁體字中,“喪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可以将“喪德”用繁體字寫成“喪德”或“喪徳”,這是以律令制度為基礎的書寫方式。
1. 他的行為喪德,居然偷了老人的錢包。
2. 這個公司************,完全喪失了企業的道德。
3. 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什麼是喪德行為,以免他們走上不正當的道路。
喪失、道德喪失、喪失良知、缺德、行為不端、品行不端
墨守成規、不道德、無恥、自私、惡劣
有德、有道德、品德高尚、有良知、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