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喪德的意思、喪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喪德的解釋

[wicked] 喪失德性

幹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實在有點喪德

玩物喪志,玩人喪德

詳細解釋

(1).喪失德行。《書·旅獒》:“玩人喪德。”《北齊書·楊愔傳》:“自 天保 五年已後,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

(2).缺德。 吳組缃 《山洪》三四:“不能斷了人家香火喂。總不能做那個喪德的事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喪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道德批判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喪失道德準則或品德敗壞。該詞由"喪"(失去)與"德"(道德)構成,在語義層面形成動賓結構,表示道德層面的嚴重缺失現象。

從字義源流考據,"喪"字在甲骨文中已具"失去"本義,《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德"字在商周金文中即含"道德規範"之義,《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其"指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的義項。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尚書·酒诰》:"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緻用酒……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孔穎達疏将此段注為"纣以酗酒喪德",這是該詞在傳世文獻中的經典用例。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喪失道德準則,品德敗壞"的貶義表述。具體應用包含兩個維度:①指個體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失範行為,如背信棄義、損人利己等;②特指權力階層的道德堕落,常見于政論語境,如《朱子語類》所載"居官無廉恥,是謂喪德"的訓誡。在語義強度上,該詞較"缺德""失德"更具批判力度,多用于重大道德缺失的定性評價。

從詞性特征分析,"喪德"屬于書面語體色彩濃厚的動詞短語,常見于政論文章、學術批評及司法文書等正式語境。其構詞法承襲先秦漢語的使動用法遺存,如《左傳》"喪志"、"喪心"等同類結構,體現漢語詞彙系統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喪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g dé,其核心含義指喪失德行或德性,常用于描述道德敗壞、違背倫理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喪失德行
    指個人或群體在道德層面的堕落,例如損人利己、違背良心等行為。如《尚書·旅獒》提到“玩人喪德”,強調輕視他人會導緻道德喪失。

    • 例句:

      “開口譏诮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出自《傳家寶》)

  2. 缺德
    在口語中可引申為“缺德”,即行為惡劣、不顧他人利益。例如吳組缃在《山洪》中批評“喪德的事”。


使用場景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後見于《北齊書》等典籍,如“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體現其作為傳統道德評判的延續性。


“喪德”強調道德層面的喪失,既可指具體行為(如欺騙),也可形容整體品性的敗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多含貶義,適用于嚴肅的道德批判或勸誡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别怨陛階部曲菜油殘雨産業叱叫純美底墊惡衣粗食煩暴鲂鲆樊蠻發餫蜂箱福為禍先高祖冠诖僞過馬廳國語駭目振心晦昧火災護繞賤處江潮醬幕鬥焦桐交直近客金粟蓮台就義撅坑塹糠粞淩波勵行梨子鹿頭關馬法耐可内禅攀高接貴裘鐘全稱柔纖上術山衆生活資料世上無難事訟過陶墟跳指日途人瓦查尿溺武陵灘無倪五色土相傳諧說稀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