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的意思、白杆兵的詳細解釋
白杆兵的解釋
明 末 石砫 土司 馬千乘 、 秦良玉 夫婦所統的部隊。所用長矛皆以白木為杆,不加裝飾,因號“白桿兵”。《明史·秦良玉傳》:“ 良玉 為人饒膽智,善騎射……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亦稱“ 白桿軍 ”。 清 王韬 《甕牖馀談·法國奇女子傳》:“堂堂 中華 , 秦 家白桿軍安在,吾願鑄金事之。”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網絡擴展解釋
白杆兵是明末由四川石砫土司馬千乘及其妻秦良玉訓練的一支特殊部隊,因使用白木制成的長矛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與起源
白杆兵得名于其标志性武器“白杆槍”,這種長矛以白蠟木為杆,未加裝飾,故稱“白杆”。秦良玉夫婦為應對西南山地作戰需求,結合當地環境特點創制了此武器,并訓練士兵形成獨特戰術。
2.武器特點
白杆槍結構特殊:
- 上端:帶刃的鈎,可砍殺或鈎拉敵人;
- 下端:鐵環,可作錘擊武器或用于攀爬;
- 槍杆:白蠟木制成,輕便且堅韌,適合山地行軍。
戰鬥中,士兵可将長矛首尾相連,攀越懸崖峭壁,形成奇襲優勢。
3.曆史戰績
- 平播州之亂(1600年):
白杆兵攻克婁山關等險要,助明軍平定楊應龍叛亂,被朝廷評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 渾河血戰(1621年):
秦良玉派兄長率白杆兵馳援沈陽,與後金軍激戰,雖傷亡慘重但重創敵軍,展現頑強戰力。
4.影響與評價
白杆兵以忠誠和善戰聞名,尤其在秦良玉領導下成為明末重要軍事力量。其戰術和武器設計體現了因地制宜的軍事智慧,被後世視為山地作戰典範。
注:部分低權威性網頁提到“白杆兵無實際作戰能力”,但與權威史料矛盾,應以《明史》及戰例記載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杆兵》是一個用來形容沒有實際作戰能力或經驗的士兵的詞語。現在讓我為你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白(糸)+杆(木)
筆畫數:白(5)+杆(7)
來源:《白杆兵》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地方戲劇中,用來形容那些毫無戰鬥經驗的士兵。這個詞源于過去在戰争中使用的長槍或杆狀武器,因為這些士兵隻是拿着武器,卻沒有實際能力使用它們,所以被稱為《白杆兵》。
繁體:白杆兵(繁體中文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使用不同的字形或組合方式。但是在現代漢字中,白杆兵的寫法保持不變。
例句:這些士兵雖然行裝整齊,但是毫無實戰經驗,隻能算是一群白杆兵。
組詞:白杆兵是一個詞語本身,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無經驗士兵、生手士兵、新兵
反義詞:精銳士兵、戰鬥硬漢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需進一步了解,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