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視禮法、等級制度。 清 曾國藩 《葛寅軒先生家傳》:“吾鄉風氣淳古,士人循循不敢偝越禮法,以自放其亡等之欲。” 清 譚嗣同 《仁學》八:“忠孝既為臣子之專名,則終必不能以此反之。雖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訴,而終不敵忠孝之名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訕謗,曰亡等,曰大逆不道。”
“亡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指無視禮法、等級制度,或形容社會地位極度低下、命運悲慘的狀态。例如清代曾國藩在《葛寅軒先生家傳》中批判“亡等之欲”,即指逾越禮法、放縱欲望的行為;譚嗣同的《仁學》則用該詞表達對社會等級制度的不滿。
詞義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既可用于描述個人違背禮法(如放縱欲望),也可指代群體命運悲慘(如底層民衆的困苦)。現代語言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注意區分
需與“亡”的其他含義區别開,如“死亡”(《廉頗蔺相如列傳》“竊計欲亡走燕”)或“丢失”(《智子疑鄰》“暮而果大亡其財”)。
建議需要深入分析具體古文時,可參考《漢典》的權威解釋及《詩經》《尚書》等典籍用例。
《亡等》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死亡、追悔莫及等意思。
《亡等》由部首“亠”和“雲”組成,才分别有2、4畫。
《亡等》在古代漢字中是“亡”的繁體字,其中“亡”表示死亡、失去等意思,加上“等”則表示錯過、追悔莫及。
古時的寫法會稍有不同,例如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亡”。
他錯過了一次機會,現在後悔莫及。
亡命、亡羊補牢、喪亡、亡國等。
死亡、逝世、去世、離世。
生存、存活、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