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篇名。北宋周敦頤作。文中将象征“隱逸”的菊花、象征“富貴”的牡丹,象征“君子”的蓮花作對比,感歎世上缺少隱者而多愛富貴者,歌頌了“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并寄托了作者潔身自愛的情懷。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過描繪蓮花的特質,表達作者的高潔志趣。以下從題目解析、内容釋義、象征意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
強調蓮花莊重清高的姿态,暗喻君子品德需被敬重而非輕慢。
蓮花象征“君子”
作者以蓮為“花之君子”,賦予其“潔身自愛”“正直不阿”的人格化特質,寄托自身不慕名利、超然世俗的理想。
對比意象
文章通過詠蓮,批判當時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倡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追求。其名句成為後世形容高潔品德的經典典故,并被廣泛用于文學、藝術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詞句注釋或創作背景,可參考、5、6中的詳細解析。
《愛蓮說》是一首由唐代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獨特感受和深刻理解。這首詩以質樸、深情的語言描繪了蓮花的美麗和純潔,表達了人們對純淨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愛蓮說》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和⺍(又字底),分别屬于植物部首和人體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愛蓮說》最早見于清代文學家翁同龢的《初學讀書續編》,據說曹雪芹是在《紅樓夢》未完成前創作的。這首詩後來經過後人的整理和編輯,成為傳世之作。
《愛蓮說》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字相似,隻是一些筆畫形态稍微有所變化。例如,繁體字的“愛”會多出兩個撇,并且“蓮”字的橫折從右上角變為左上角。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愛蓮說》中的字為例,古時漢字的寫法常常更加繁複,筆劃數量也會有所增加。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逐漸變得簡化,使得現代漢字更易于書寫和閱讀。
這是《愛蓮說》中的一句詩句:
“曉風殘月兩相和,夢裡不知身是客。”
組詞:愛心、蓮池、說服
近義詞:蓮花、蓮葉、蓮蓉
反義詞:憎恨、葵花、蒲公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