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哀冊的意思、哀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哀冊的解釋

同“哀策”。君主時代,帝後崩逝,頌揚其功德的文字,多用韻語寫成。《唐·楊烱·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孝敬崩,诏公為哀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哀冊是古代中國皇家喪葬禮儀中的專用文書,主要用于記錄和頌揚已故帝王、皇後或皇室重要成員的功績與德行,在葬禮儀式上宣讀或隨葬于陵墓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二、文體特征與功能

  1. 内容結構

    哀冊通常包含三部分:

    • 追述生平:詳載逝者的身份、功業及德行(如“惟帝禦極,澤被八荒”);
    • 表達哀悼:以韻文抒發群臣悲痛(如“昊天不吊,奪我明君”);
    • 祈願安息:結尾寄托對逝者的祝福(如“神歸紫府,永佑邦家”)。
  2. 儀式屬性

    在出殡或下葬時由禮官宣讀,後刻于玉、石或書于貴重材質(如金箔、檀木),隨葬于陵墓。唐代《開元禮》明确規定哀冊為“兇禮”必備文書,其文本需經史館編纂、皇帝欽定。

三、曆史實例佐證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哀冊”一詞仍用于指代莊重的悼念性文獻,尤見于曆史研究或傳統禮儀複現場景。例如故宮博物院整理清代檔案時,将康熙帝哀冊歸類為“宮廷儀典文書”(來源:故宮出版社《清代宮廷禮儀檔案彙編》)。

權威參考: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對“哀冊”的條目解釋,并援引《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1)中關于喪葬文書的分類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哀冊”是中國古代用于帝王、後妃葬禮的一種特殊文體,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用途

哀冊是封建時代頌揚已故帝王或後妃生前功德的韻文,通常在葬禮儀式上宣讀後埋入陵墓。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文學形式記錄逝者的功績,表達哀悼與追思。

二、形式特征

  1. 文體結構:以韻文寫成,語言莊重典雅,注重對仗與韻律。
  2. 書寫載體:多刻于玉石、木簡或竹簡等材質上,例如:
    • 前蜀永陵、南唐二陵出土的玉石冊;
    • 遼慶陵的石墓志(含契丹文與漢文);
    • 明定陵的絲繩編綴木質冊。

三、儀式與曆史實例

四、别稱與演變

哀冊亦作“哀策”,部分朝代存在形制差異,如明代改為木質闆狀冊,而遼代則刻雙語銘文。


注意:将“哀冊”解釋為“冊封後宮”存在明顯錯誤,已根據權威史料排除。完整考古實例可參考《唐會要》《遼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大胡同八卦方位保親襃重奔注避毀就譽弊帷不墜長直稱責垂涎賜魚從逆打張雞兒東勝煤田東廂旛旛封護國危還跸回慝見便幾端擔挢節木鳥街亭機遘金躍盡自榼榼溘然勞心撂地離經叛道琳瑉禮飲馬黃蜜草内尚書能言鴨奴隸社會旁羅平澄品目破懷青衣人生地獄勝任神龍馬壯十劑曙河說憙私訴悚息陶令宅團牌豚栅诿讬窩頭物以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