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哀策”。君主時代,帝後崩逝,頌揚其功德的文字,多用韻語寫成。《唐·楊烱·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孝敬崩,诏公為哀冊。”
“哀冊”是中國古代用于帝王、後妃葬禮的一種特殊文體,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哀冊是封建時代頌揚已故帝王或後妃生前功德的韻文,通常在葬禮儀式上宣讀後埋入陵墓。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文學形式記錄逝者的功績,表達哀悼與追思。
哀冊亦作“哀策”,部分朝代存在形制差異,如明代改為木質闆狀冊,而遼代則刻雙語銘文。
注意:将“哀冊”解釋為“冊封後宮”存在明顯錯誤,已根據權威史料排除。完整考古實例可參考《唐會要》《遼史》等文獻。
哀冊是指記錄悼念逝者并用于追思的一種文書,多見于古代中國。它用來記錄逝者的生平事迹、追思感慨以及對其表示哀悼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哀冊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巾,其中口為首部,巾為旁部。哀冊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哀冊》一詞的原本含義是指哀悼冊封,最早見于漢代的《漢書·食貨志》。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逝者追悼的文書。
繁體哀冊的繁體字為「哀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哀冊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而言,「冊」字和現代的「冊」字相比,少了一個橫折。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一些字形發生了變化。
例句1. 我們傾聽着辭世名家的哀冊,感受着他們留下的思想財富。
2. 哀冊中描述了逝者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組詞哀悼、悼念、紀念、追思
近義詞哀悼、悼念、追思
反義詞慶祝、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