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牒的意思、公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牒的解釋

官方文書。 唐 韓愈 《袁州申使狀》:“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為謹牒字,有異於常。” 宋 曾慥 《高齋漫錄》:“一日在廳事,忽睹黃衣人若今之健步者,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隸承接。”《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廣州 守将差指使 賀承信 ,捧了公牒到 封州 将領司投遞。”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金石》:“ 唐 法琬 法師碑,書者為左衛翊壹府翊衛 劉欽旦 。翊一府者,五府之一也。以壹代一, 唐 時公牒亦多用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牒”為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方機構發布的正式文書或通告。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公牒”是古代官府用以傳遞政令、記錄事務或互通信息的公文形式,常見于行政往來中。例如《宋史·職官志》中提及“凡公牒之往來,必以印信為憑”,說明其需加蓋官印以證效力。

從構詞法分析,“公”指官方、公共事務,“牒”原指簡劄,後引申為文書。兩者結合後,特指具備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此詞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被歸入“行政文書”類,與“奏章”“檄文”等并列,但更強調機構間的平行或下行傳遞性質,例如《唐六典》中規定“州府往來,皆以公牒為憑”。

在文獻應用中,公牒多用于地方官府、中央部門之間的政務溝通。如明代《吏部職掌》記載“各省布政使司呈送戶部之公牒,須經通政司轉遞”,可見其程式嚴謹性。該詞彙現代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行政制度時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公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公牒(拼音:gōng dié,注音:ㄍㄨㄥ ㄉㄧㄝˊ)指官方文書,多用于古代公文往來。其中,“公”表示官方、公事,“牒”指文書或證件,合稱即指政府機構發布的正式文件。


詞源與例證

  1. 詞源

    • “牒”本義為竹木簡劄,後引申為文書、證件(如“通牒”“度牒”),是古代常見的公文形式。
    • “公牒”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袁州申使狀》中提到:“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為謹牒字,有異於常。”。
  2. 曆史用例

    • 宋代曾慥《高齋漫錄》記載了公牒的傳遞場景:“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隸承接。”
    • 清代袁枚《隨園隨筆》也提到公牒的書寫規範。

近義詞與相關詞


“公牒”是古代官方使用的正式文書,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行政和司法場景。其名稱和用法體現了古代公文的規範性,與“私牒”(私人信件)形成對比。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韓愈、曾慥等人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鑒心閟密筆譯叉車長苞促急促忙彈斤估兩攧子二空豐逸概括改轅易轍官鑪錢海況畫助教減虧剿撫迦奢草進而徑直究究慷慨仗義黋朗爛雲老老聊蕭裂敝鈴铎留芳六事賣老馬執事免去眇沖年代啤酒平澤褰鼻蛇齊心券書日炙風吹日珠溶劑容說三不祥三五成群山海關山節藻棁市伯時谷逝湍雙柑鬥酒死霸誦歎苔痕偉識文冕文字癖廂懸諧谑